通辽市牢记“国之大者”,紧扣自治区“闯新路、进中游”目标,按照“时间表、路线图”一鼓作气、压茬推进,全力助推“五大任务”落地见效,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通辽新篇章。
夯实发展之基 聚力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通辽市不断强化系统观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扎实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通辽市以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载体,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积极探索“两山”理念转化路径,今年以来,已经完成综合治理400万亩,共2066万亩严重沙化土地、900多万亩水土流失耕地得到有效治理,西辽河主河道断流20年后再次实现生态水量回补。全市四级林长体系全面建立,森林覆盖率19.49%,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64.86%。前不久,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第八届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会在哥伦比亚卡利市举行,通辽市入选“自然城市”,再添国际生态新名片。
近年来,通辽市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持续实施大气精细化管控,精准溯源,源头治理,同时实施跨省区联防联控、共保共治,分别与松原、阜新、赤峰签订合作协议,今年1月至9月,全市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1.6%,较2023年同比提升5.2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比率为0;水污染防治方面,开展西辽河流域水质提升攻坚年专项行动,今年1月至10月,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6个好Ⅲ类目标水体中,Ⅱ类水体达到3个,Ⅳ类目标水体中多项指标因子同比变好10%至20%;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加强重点建设用地联动监管,配合做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推动大宗固体废物循环利用,加大塑料污染治理力度。
加快绿色转型,通辽市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加快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强化“三区三线”硬约束,编制完成通辽市国土空间规划。持续推进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项目,累计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500亩、加厚高强度地膜10万亩。累计实施节能改造项目52项,节能9.4万吨标煤。实施节水改造项目34个,节水262.9万吨,53个项目获得自治区节能审查批复。
牢记嘱托使命 坚决维护边疆稳固人民安宁
近日,不少市民在科尔沁区九中、人民公园、三角公园夜市和西拉木伦公园南广场等地发现了一个特别装置,外观印着“科尔沁公安哨兵系统”和“紧急报警点”字样。这个装置不仅能一键报警,还能发出警报震慑犯罪,如同一个个哨兵24小时站岗守护着这座城市。
这个哨兵系统是通辽市公安局科尔沁区公安分局在“雪亮工程”“校园一键报警系统”基础上研究设计的,旨在让哨兵系统站稳平安前哨,不断强化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对于在公园、夜市等地安装“紧急报警点”这一举措,市民们觉得安全感十足。
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是必须完成好的重大政治任务。通辽市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社会治安、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做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各项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不断夯实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以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通辽、法治通辽为目标,通辽市持续优化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机制和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成功创建第二批市域治理现代化合格城市,打造“执破融合”改革通辽范式,库伦旗获评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全市范围内启动开展“无讼无访”嘎查村(社区)“双建”工作,做实矛盾纠纷前端防控和源头治理,以“双建”工作小切口促进社会平安大治理。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出台司法公信建设方案,细化12项具体举措,建立司法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同步开展的“三合公开”联动机制,让司法在阳光下运行。全面筑牢安全生产防线,深入开展全市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从源头把控企业安全风险。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净化社会治安环境。切实加强基本民生保障,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全力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坚决维护边疆稳固、社会安定、人民安宁。
优化能源结构 推进绿能与产业协同发展
7月19日,国家第二批大型风光基地项目之一通辽238万千瓦风电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这个项目是东北及内蒙古地区2024年并网装机规模最大的单体项目,创造了风电项目建设的“通辽速度”,在助力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通辽市以建设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市为抓手,扎实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优化调整能源结构,推进绿能与产业协同发展,有序推进增量配电试点改革和区域微电网建设。新能源装机超过千万千瓦、装机比提升至57.8%,绿电占比突破30%。新能源发电量达152.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0%,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电量的28.7%,占比较2023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新能源发电行业投资同比增长12.7%。
此外,通辽市还着力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引进新能源装备制造行业头部企业,培育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项目,大力推动风电、光伏、储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加快氢能装备制造产业破题。全市已形成1300套风电主机、1180套风机叶片、1900套风电塔筒、2500套风机机舱罩、30万吨风电精密铸件、20万千瓦轮毂、30万千瓦液流电池等新能源装备生产能力。到2025年,通辽市新能源装机将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装机占比提升至63%左右。
此外,通辽市还发挥风光资源优势开展绿电招商,加强战略资源绿色安全开发利用,通过“揭榜挂帅”等新型科技项目组织方式,实施能源领域科技“突围”工程等年度重点任务。
完善产业布局 稳步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今年年初,自治区农牧厅、财政厅联合发文公布了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现代农牧业产业园(第五批)创建名单,科尔沁区、科左后旗获批创建自治区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
现代农牧业产业园是推动主导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促进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新路子。今年以来,通辽市聚焦优势主导产业,推动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优势资源向园区集聚、政策资金向园区倾斜,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和3个自治区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打造市旗两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20个,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围绕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通辽市以建设千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为支撑,深化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坚持在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中再造新优势的方向,持续推进现代农牧业强市建设,稳步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让“粮仓”更殷实、“肉库”更丰盈、“菜篮”更充裕,不断向着国家高质量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目标跨步前进。今年,通辽市新增高标准农田175.9万亩、总面积达607万亩,“小田并大田”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模式在全区示范推广;肉牛存栏395.5万头,通辽牛肉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到271.6亿元。
通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农牧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创建等有力举措,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全市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126家、示范联合体达26个,吸纳55万农牧民进入产业链实现增收。培育年营业收入千万元以上的农牧业服务企业11家,实施农业生产性社会化服务800万亩,引导外地农业企业在通辽市新注册公司20家,推动1000余家合作社强强联合,组建年营业收入超千万元的联合社45家。同时,着力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通辽农品”,从“通辽黄玉米”到“科尔沁牛”到“开鲁红干椒”到“库伦荞麦”,再到“扎鲁特草原羊”,全市农产品地理标志达5个,共有61个农畜产品列入农业农村部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发挥比较优势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1月18日,中欧班列(通辽)恢复开行;
5月初,通辽保税物流中心(B型)正式获海关总署、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外汇管理局四部门批复设立;
9月14日,通辽保税物流中心(B型)通过满洲里海关、财政部内蒙古监管局、国家税务总局内蒙古自治区税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内蒙古自治区分局联合验收,向正式封关运营迈出关键一步
……
聚焦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战略任务,通辽市发挥比较优势,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全力推进通辽市开放型经济提质增效,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努力在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上实现新突破。
统筹开放平台建设。通过逐步推进的方式,加快形成立体开放体系,目前,已经拥有1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3个自治区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和1个自治区级县域外经贸破零增量示范县。
培育贸易竞争新优势。在巩固外贸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不断提升进出口规模和经济外向度,培育壮大铝镍硅新材料、玉米生物医药、红辣椒等优势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迈进。今年1月至9月,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37.5亿元,同比增长14.8%。全市有进出口业绩企业突破60家,新增17家。红辣椒系列产品出口额2.31亿元,同比增长600%,新增红辣椒出口企业6家。
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建立外商投资项目和重点外资企业跟踪服务机制、外资招商引资部门联动机制、外商投资企业办理流程图,健全外商投诉工作机制,切实保障外商投资合法权益。聚焦以商招商、优化环境、项目建设,以增量提质为导向,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今年1月至9月,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82亿元,实际经营外资企业35家,新设外资企业13家。
深化区域务实合作。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深化京蒙协作,着力加强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互惠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截至9月末,全市新签约千万元以上项目490个、签约额2495.77亿元。
不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深度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加强与日韩交流合作,扩大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目前与通辽市开展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突破1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