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提到了“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历史佳话,迅速唤起人们对那段光辉岁月的记忆。全国各地支援内蒙古建设,各族儿女心手相连同舟共济,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全国一盘棋”的生动见证。
钢铁被称为“工业的粮食”,钢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1949年,我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不足当时世界钢产量的千分之一。为加快钢铁工业发展,“一五”期间,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着重建设鞍山钢铁公司、武汉钢铁公司和包头钢铁公司(简称“包钢”)三大钢铁基地。
包钢于1954年成立,是国家在“一五”期间建设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是新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第一个大型钢铁企业。
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是包钢建设的最大特色。早在包钢建厂的筹备阶段,就面临着技术、人才、工人短缺等难题。为了解决包钢建设的技术问题,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建设委员会、地质部、重工业部、北京大学等单位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撑。为了解决人才问题,1955年2月,鞍山钢铁公司支援包钢建设的第一批人员到达包头,这批人员包括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各工种的工人,从1957年起,国家又从鞍钢调入技术领导干部350多人。从1954年起,来自全国各地的8万名建设者汇聚祖国北疆,这批建设大军和内蒙古各族人民一道,在荒滩戈壁上,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团结协作,顶风沙,战严寒,斗酷暑,风餐露宿,肩挑人扛,在塞北草原上书写出动人篇章。
1958年7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乌兰夫就包钢建设项目中的问题,致函请求山西、河北、辽宁、黑龙江、湖南、安徽各省对包钢的建设给予支援。同年11月,党的八届六中全会期间,乌兰夫就包钢建设中的问题向党中央和毛泽东写了报告,提出了请全国各省市支援包钢等7项建议。毛泽东指示:“要想办法为包钢解决问题。”党中央决定在全国统一计划下,保证重点,照顾一般,将包头作为国家建设的重点地区,要求同包钢有协作关系的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给予包钢建设大力支持。在“全国为包钢,包钢为全国”的口号下,全国上下,各地区、各企业、各部门积极行动,掀起一个全国支援包钢的热潮。全国各省、区、市的援建人员和大量建设物资纷纷奔赴和运往包头,飞机、火车、汽车甚至马车、驴车组成的浩浩荡荡的运输车队,成为包钢建设初期最壮观的风景。
党中央对包钢建设的关怀,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极大地鼓舞了包钢职工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包钢职工焕发出极大的革命干劲,加快了包钢的建设步伐。
1959年9月26日5时55分,包钢一号高炉流出第一炉铁水,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年时间。20天后,周恩来总理来到包钢,亲自为一号高炉出铁剪彩。从此,内蒙古草原寸铁不产的历史结束。
包钢的建成投产,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包钢不仅是包钢人的包钢,更是全国人民的包钢。1963年,董必武参观包钢,写下了“钢铁于国,工业化基。赫赫包钢,开创甚奇”的诗句,盛赞包钢开创了我国工业化建设奇迹。
一代代包钢人把当年“齐心协力建包钢”的精神能量转化为生产力,一批批“包钢制造”从这里走向全国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包钢还创下多项“第一”:1971年7月,试轧出第一批245×10毫米无缝钢管,结束了我国不产大口径无缝钢管的历史;1976年、1984年,第一支每米60公斤钢轨和每米75公斤钢轨先后试轧成功,开创了我国生产此类钢轨的先河;1998年6月,成功研发出每米75公斤铌稀土轨……
党的十八大以来,包钢加快技术、产品提档升级、转换发展动能,焕发出新的活力。全球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三分之二的钢轨来自包钢。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各大油田以及钢结构领域,包钢的无缝钢管都占据一席之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号系列飞船、“中国探月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也都有包钢稀土产品的身影。
经过几代人努力,包钢已成为特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我国主要的千万吨级钢铁工业基地、世界最大的稀土工业基地,在推进国家钢铁、稀土工业崛起,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地区和谐稳定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光辉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