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建立桌子山矿区办事处;
1958年,建立乌达镇;
1961年,撤销乌达镇建立乌达市,将阿拉善左旗的宗别立、乌素图、巴音木仁3个牧区人民公社划入乌达市;同年,撤销桌子山矿区人民委员会,建立海勃湾市;
1964年,乌达市的3个牧区人民公社划归阿拉善旗,地界缩小为原乌达镇管辖范围;
1975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准建立乌海市;
1976年1月10日,乌达、海勃湾两市合并成立乌海市。
……
这是一座虽然年轻但是等了你很久的城市。它被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漠三大沙漠所环绕,集聚了沙漠、黄河、湖泊、草原、高山、湿地等丰富自然景观,素有“黄河明珠、乌金之海、书法之城、沙漠绿洲、葡萄之乡、赏石之城”的美誉。它就是“沙漠绿洲,水上新城”——乌海市。
1958年,随着包兰铁路、包头钢铁公司等国家重点项目的实施,乌海地区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1976年乌海市成立,市人民政府设在海勃湾。1979年12月,将3个办事处改设为区,同时,将拉僧庙办事处更名为海南区。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新兴工业城市,正在掸去身上“灰尘”,穿上绿色发展的“新衣”。近年来,乌海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从资源型城市向清洁能源和绿色宜居城市转变。
在煤炭生产过程中,乌海地区每年可产生80亿立方米氢气,在过去,由于开发利用得少,废弃的也就多,现在却成了“宝贝”。如今,国内首条氢基熔融还原高纯生铁生产线在乌海正式建成;国内首座民用液氢工厂在乌海投运;银隆新能源氢燃料电池、发动机项目落地;氢能源公交车交付使用……一个个氢能源项目的落地,加速了乌海氢能产业链的逐步形成。依托丰富的氢气资源,乌海市在资源转化增值上巧做文章,将绿色发展项目作为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乌海市地处黄河上游,是黄河进入内蒙古的第一站。近年来,乌海市坚决扛起黄河入蒙首站首责,落实“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努力处理好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发挥乌海在黄河流域的独特优势,不断加大黄河流域乌海段的生态保护力度。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乌海市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作为铁规矩,紧盯突出问题,统筹推进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深入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污染治理、产业转型升级等六项工程,坚持治矿、治企、治水、治车、治路、治气、治场“7治”多管齐下,采取超常规举措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十三五”期间,乌海市经济总量由374亿元增长到563亿元,年均增长7%。累计实施亿元以上重点项目348个,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长2.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工业转型步伐加快,煤炭就地加工转化率达90%以上,精细化工产品达70余种,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万达广场、鸿达物流等一批商贸物流项目投入运营。乌海湖获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4A级景区达到5家,旅游收入、游客人数年均分别增长26%、19%。“乌海葡萄”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乌海成为世界沙漠葡萄酒大赛永久举办地、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乌海市将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为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凝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