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内蒙古新型工业化进程取得积极进展,成为工业经济发展快、结构调整优化、质量效益好和对全区经济增长贡献大的一个时期。
一大批资源型优势特色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运而生,一座座现代新型工业化城市和工业园区在草原戈壁拔地而起,这标志着内蒙古工业经济实现了新跨越。
“十一五”期间,内蒙古抓住国家和平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期,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化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期,全区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113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400.45亿元,年均增长27.13%;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从2005年的37.8%提高到2009年的46.2%;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从2005年的220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812亿元。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显著进展。“十一五”期间,我区工业经济逐步由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单一结构,向产业多元发展、多元支撑迈进,构筑起了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非资源型产业,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元并举发展的新格局。内蒙古已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农畜产品深加工和重化工基地。工业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按照自治区“富民强区”的战略部署,为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要求,内蒙古加快推进“八条产业链建设”。即煤-电-网产业链,煤的气化、液化等产业链,聚氯乙烯及其深加工的氯碱化工产业链,多晶硅-单晶硅-光伏发电及风电机械设备制造-风电场新能源产业链,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加工一体化产业链,乳、肉、绒、薯、玉米等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稀土及稀土新材料应用产业链,煤炭、化工、运输、工程等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链。
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内蒙古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了一批国际国内领先项目,能源、化工、冶金、农畜产品加工等主要产业水平好于全国平均水平。自治区规划布局了2个亿吨级、4个5000万吨级大型煤炭基地、4个煤化工产业基地、4个冶金有色工业基地,建成2个世界先进的千万吨现代化矿井,10个煤矿进入全国安全高效矿井行列;一批大型火电机组建成投产,全区30万千瓦以上机组占全部装机的70%。其中60万千瓦以上机组占35%,电网建设规模、速度和质量居全国前列,风电装机容量居全国第1位;大型乳业、羊绒加工企业的工艺、设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新上的一批大型煤化工、氯碱化工、天然气化工项目的规模与技术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煤矸石电厂、高岭土基稀土催化剂工业化生产、转炉煤气和焦炉煤气回收利用、钢渣和铁渣综合利用、高铝粉煤灰生产铝硅合金等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和煤制甲醇、铝制轮毂等一批延伸加工项目相继建成。
与此同时,全区淘汰了一大批煤炭、钢铁、火电、电石、铁合金、水泥、焦炭等落后产能,有效地提升了产业层次。其中,煤炭淘汰2000万吨、钢铁淘汰961万吨、火电淘汰151.9万千瓦、电石淘汰88万吨、铁合金淘汰60万吨、水泥淘汰839万吨、焦炭淘汰1136万吨。
“十一五”期间,我区进一步加大节能降耗的工作力度,通过实施节能目标责任考核、节能评估、重点耗能企业挂牌督办等多项措施,推动了工业节能降耗迈出了较大步伐。“十一五”前4年全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降低37.2%。
工业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我区不断加大全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增强工业发展后劲,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引进国外和区外投资占全部工业投资的70%以上,工业自主增长机制初步形成。工业单体项目平均投资规模大幅度增加,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逐步转向化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工业转型升级迈出显著步伐。在继续打好资源牌、特色牌的同时,打好清洁牌、绿色牌,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推动能源工业整体向清洁能源方向发展。
节能减排、变废为宝、绿色产业……这是内蒙古的今天与未来,也是内蒙古经济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