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春天的牧场里,牛羊悠闲觅食;夏季的田野中,庄稼随风起伏;金秋的鱼塘内,鱼虾欢快嬉戏;寒冬的大棚中,果蔬鲜嫩肥厚。
这是一片大有可为的热土:农牧业发展稳中向好、稳中向新,成为整个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稳压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定海针。
沃野生金,牧场欢腾。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内蒙古蹄疾步稳。
“稳”字当头,端稳饭碗
四季轮回,岁稔年丰。6月中旬,我区主要农作物春播工作全部完成。
数据显示,种植结构呈现“总播粮播双增”的态势。全区农作物总播面积达13630.8万亩,同比增加66.2万亩。其中,粮播面积11141.4万亩,同比增加310.6万亩。
数据是衡量发展成效的一把标尺,也是解读发展思路的一把钥匙。粮食生产“稳”字当头,让粮食安全的底盘更为坚实。我区一如既往运用多年来行之有效的常规性举措,又拿出真招实招硬招,指导各地分区分级开展农业生产秩序,坚决落实粮播面积只增不减要求。
——在春播生产的关键时期,及时下达国家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玉米大豆马铃薯生产者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耕地轮作补贴资金170.7亿元,较上年增加11.2亿元。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充分调动了各地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紧紧抓住春播前的建设窗口期,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全区2020年3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均已完成初步设计,已开工291万亩,已完工85万亩。2021年459万亩建设任务,已完成设计招标面积318万亩,力争年底前全部完工。在5个旗县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50万亩,继续跟进6个试点旗县12.2万亩盐碱化耕地改良措施,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粮食生产提供基础支撑。
——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组织专家遴选推介了57项农牧业主推技术,在自治区农牧厅网站开辟“春耕进行时——农技云课堂”在线培训专栏,已制作发布专题培训片50多期。全区培训农民70.6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80.8万份,组织各级农业技术人员下乡7975人次。
仓廪殷实,是国家之福,是百姓之盼。粮食生产实现 “十七连丰”、畜牧业生产实现“十六连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增长到57%;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86%;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一组组亮丽的数据,亮出了内蒙古农牧业高效发展的底牌。
“绿”字加码,提质增效
独特、优越,内蒙古的自然条件“天生丽质”。
拥有充足的耕地和广阔的草场,且日照充分,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内蒙古农牧业的生态条件、作物与畜种分布、耕作和饲养制度呈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从西到东形成了全国知名的“黄金奶源带”“葡萄酒黄金带”“马铃薯种薯黄金带”“肉羊产业带”“玉米黄金带”等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带。
立足优势,登高望远。带着“跳出内蒙古发展内蒙古”的眼界和胸怀,内蒙古以更大力度和更实举措加快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节水优先、量水而行”,新建高标准农田,持续推进盐碱化耕地改良和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建设农作物、林草和畜禽种质资源库,提高育种创新、良种繁育能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
强化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推进奶业振兴,鼓励以混合所有制形式建设奶源基地和牧场,支持传统乳制品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推行标准化饲养,加快肉牛肉羊产业发展,支持肉乳兼用品种发展。
放眼全区,农牧业生产在悄然改变:推进技术创新,强化质量品牌,推进模式变革……一场提质增效的绿色变革,正在内蒙古大地上开启新征程。
丰收的欢歌,离不开绿色律动。在通辽市科左中旗,“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成系”的高标准农田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劳作方式,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溯源、智慧种植、生物预警、绿色防控等农业技术省时增效。
土地上“燃起”科技力量。提早定植、提早上市、延长秋后生长期,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二道桥镇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里的“四膜一布、促早延后”栽培模式,可以提高早春土壤温度、湿度,增加整体种植效益,亩均年増收3000元以上。
多的调下去,少的调上来。在赤峰市巴林右旗,种植“粮改饲”青贮饲料每亩比种植粮食作物可提高产值450元。同时,减少了二次收贮问题,降低了秸秆焚烧产生的环境问题。舍饲圈养的养殖方式降低了草原压力,使退化、沙化草原得到休养生息,提高产草量,实现了草畜协同发展,提质增效成为贯穿其中的能量带。
“强”字为先,行稳致远
内蒙古是名副其实的“奶罐”,全国每消费的5杯牛奶中,至少有一杯来自内蒙古。内蒙古是全国牛奶产量唯一超500万吨的省区,牛奶产量占全国六分之一以上。
作为我国奶业振兴的“主战场”和确保乳品质量安全的“主阵地”,我区牛奶产量、加工能力以及奶制品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牛奶加工转化能力在700万吨以上,伊利、蒙牛等一批国际知名乳企快速崛起,中小规模特色加工和民族乳制品加工产业持续壮大,品牌影响力持续提高,是中国奶业的一张靓丽名片。
不只是奶业,兴安盟大米、呼伦贝尔羊肉、锡林郭勒奶酪、赤峰小米、乌兰察布马铃薯、通辽黄玉米、阿拉善白绒山羊等区域公用品牌,带着“内蒙古味道”香飘万里。
品质赋能,点绿成金。小产品单打独斗转向规模化、品牌化,农产品结构单一转向集约化、融合化,农业传统保守转向现代化、高端化,本土产品辐射范围转向国际化、全球化……如今的内蒙古,在品牌引领下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越走越稳。
绿色亮出来。继续推进农业“四控”行动,持续开展的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3年保持负增长。
科技用起来。全区粮食生产科技水平和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5年的51.8%提高到57%,增长5.2个百分点。
优质管出来。持续实施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提升行动,健全农田牧场到餐桌的质量追溯体系,全区主要农畜产品总体合格率连续5年保持在96%以上。
希望在田间地头生长,喜悦在粮仓充盈间蔓延。从独特资源到生产要素再到发展优势,内蒙古的发展必将底气更足、实力更强、质量更高,在全力推动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铿锵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