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
水是生命的源泉,河流是文明的摇篮。
一条大河由世界屋脊孕育诞生,浩浩荡荡向东而去奔向大海。
她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用洪荒之力冲破万仞千山,滋养万物生灵,孕育了绚丽多彩的中华文明。
母亲河流经9个省区,行至内蒙古拐了一道弯,乌海、阿拉善、鄂尔多斯、巴彦淖尔、包头、呼和浩特、乌兰察布。她哺育了内蒙古各族儿女,滋养了一片片富庶家园,北国大地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母子情深、骨肉相连。
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积累了丰富的集体记忆。
在遥远的旧石器时代,大窑文化绽放文明曙光,远古人类已经学会用石器生产生活,而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河套人”,也学会了狩猎和取火,这些发生在内蒙古黄河区域段的文化记忆,是黄河流域文明诞生的最好佐证。
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从秦汉时期的历史佳话“昭君出塞”,到跨越战国至汉唐时期见证匈奴、鲜卑与中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盛乐遗址,再到讲述辽、金、元时期风云岁月的丰州白塔,华夏文明诞生于人与河流的互动,成长于丰富的历史实践之中。
由西到东,黄河沿岸到处是古迹遗存,居延遗址、黑城遗址、海勃湾遗址、鸡鹿塞遗址、包头召湾墓葬、十二连城古城址、纳林城址、长城遗址、白塔遗址、集宁路古城遗址等等。还有散落的珍贵文化遗珍,桌子山岩画、阴山岩画、阿尔寨石窟……黄河母亲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根脉注入了强劲动能。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文化,中华文明的基本内核、价值观念与黄河文化一脉相承,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永不停息的黄河水,是血脉,更是命脉。她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是人类文明曙光开启的一个舞台。
黄河,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南北文化交流交融的活跃地带。以黄河流域为中心,黄河文化向四面八方辐射。秦直道、草原丝绸之路、走西口……通过贸易和文化交流,不同民族人口迁徙,向周边地域扩散、集聚,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认同。
近日央视播出的纪录片《有滋有味内蒙古》,将黄河边上的饮食习俗呈现得淋漓尽致,托县炖鱼、酸饭、汤糕等黄河美食香飘全国,人们评价这是“舌尖上的黄河魂”,用“味蕾拥抱‘几’字弯”。
母亲河的馈赠数不清、道不尽。便利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物质资源,是黄河给予子孙们世世代代享用不尽的财富……
依河而兴的黄河渡口商贾云集,双墙秧歌、二人台、漫瀚调、龙灯舞等民俗如璀璨繁星;伴河而盛的黄河美食声名远扬,莜面、炸糕、焙子、羊杂等码头食品备受青睐。
难怪《内蒙古黄河区域文化研究》项目主持人、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康建国发出这样的感慨:“黄河流经地区的每一抷泥土、每一口空气,都是属于黄河文化的。”黄河流到哪里,就把黄河文化带到哪里。
黄河,曾经孕育了文明的曙光,又点燃了希望的火种。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五原誓师、集宁战役、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共产国际秘密通道……血泪乡愁,母亲河发出轰鸣天地的怒吼,黄河流经的地区,处处有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
奔腾不息的母亲河,哺育了各族中华儿女,孕育了他们同根同源的民族情怀,更给予了他们挺身而出、勇赴国难、不屈不挠、勇于牺牲的品格。无论何时何地,这品格都铭刻着母亲的烙印。
黄河,母亲。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光辉时刻到来之际,繁衍生息在黄河两岸的各族儿女精神振奋,比以往更加团结一心,情感纽带更加坚韧牢固。
精神如炬,信念如磐——
让我们把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化作追寻梦想、探求光明的坚定足印。
岁月为证,使命在肩——
让我们把牢记初心、勇担使命、矢志不移、奋斗不止的如炬动能,化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矫健身姿。
在黄河精神的感召下,2500万内蒙古各族儿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上,初心不改,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