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场细雨的滋润,广袤的阿拉善大地更是绿意盎然。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阿拉善盟始终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为方向和动力,绿色发展按下“快进键”,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努力让阿拉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生态建设交出亮眼“成绩单”
阿拉善盟作为祖国北疆生态防线的最前沿,在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沙漠、戈壁、荒漠草原各占三分之一,生态脆弱区占总面积的94%,是自治区乃至祖国西部生态安全的“咽喉”和要塞。多年来,该盟以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造林补贴、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等国家重点生态治理工程为依托,以社会公益造林项目为补充,大力推进防沙治沙荒漠化治理、国土绿化和生态保护建设。在长期与风沙的抗争中,逐步形成了飞播造林、围栏封育、人工造林“三位一体”的防沙治沙生态屏障建设格局。经过全盟各族人民和林草战线广大干部职工长期不懈的艰苦奋斗,阿拉善盟生态保护建设事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西北边陲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改善脆弱生态环境、构筑边疆生态安全防线、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作出重要贡献。
李东是贺兰山管理局哈拉坞工作站副站长,在贺兰山工作近34年。李东说:“记忆中,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贺兰山国有林场主要经济来源就是对贺兰山次生林进行抚育间伐,当时还有20多万头(只)牲畜沿山放养,新长出来的苗木很快就被羊啃食,林草植被明显退化。”1992年,贺兰山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多年间,随着退牧还林移民搬迁政策、天然林保护工程等一系列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贺兰山得以休养生息,生态环境有了明显好转。如今的贺兰山,森林面积由2001年的51.83万亩增至58.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1%提高到57.3%,林区植被覆盖度达80%。野生动物岩羊由1.6万只左右增加到5万只左右,马鹿由2000头左右增加到7000头左右;山间明流由13条增加到21条。2020年,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被评为全国“十佳林场”。贺兰山生态系统的恢复,为阿拉善筑牢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据统计,建盟以来,阿拉善盟累计完成荒漠化治理任务8670.13万亩。全盟草原和森林资源总面积分别达28005.67万亩和3580.4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盟初的2.96%增加到8.85%,草原植被覆盖度由不足15%增加到23.18%。特别是在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连续40年实施飞播林草治沙,截至2020年底,累计飞播造林面积653.7万亩,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形成了两条总长460公里、宽3到20公里的大型防沙、阻沙“锁边”林草防护带,有效遏制了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的前移。
社会化造林治沙成为生态建设主力军
走进阿拉善高新区的科泊尔梭梭林,放眼望去,连绵起伏的沙丘上,一株株高大茂密的梭梭树碧绿葱茏、随风摇曳,让沙海焕发出勃勃生机。地处乌兰布和沙漠腹地的科泊尔梭梭林是阿拉善高新区建设的面积最大的梭梭林。经过多年的保护和再种植,这片天然梭梭林已形成8万余亩的绿色屏障,绝迹多年的黄羊、狐狸、猪獾、沙鸡、老鹰等野生动物也重返这里。
科泊尔天然梭梭林是中国三北防护林体系的组成部分,总占地面积200余万亩。由于科泊尔地区靠近黄河,生长在此的大片野生梭梭林对阻挡乌兰布和沙漠侵袭黄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年前,由于干旱少雨,加上牧业人口、牲畜头数增加,梭梭林逐年萎缩。为保护这片原始梭梭林,阿拉善盟实施了围栏封育,并将梭梭林核心区29户牧民转产成为护林员,使得退化了的原始梭梭林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复壮。在围栏封育的同时,每年在林区边沿退化区实施梭梭栽植,还与科泊尔自然村农牧民签订人工种树工程项目协议书,免费提供梭梭苗,第二年按梭梭苗成活率进行补助,以此激发当地群众的植树热情。何玉杰是阿拉善高新区乌斯太镇巴音敖包嘎查科泊尔自然村牧民,他从2000年开始自发栽植梭梭,目前种植3000多亩,接种肉苁蓉1000多亩,从2013年开始,每年靠卖苁蓉实现家庭收入10多万元。
“在沙漠中种梭梭可是件一举多得的好事,既能绿化沙漠,又有经济效益。通过近几年的植树造林,我们已在这里新补种梭梭林上万亩。”何玉杰说。据盟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0年以前,阿拉善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项目实施主体主要以林草部门为主,各级林场站承担主要造林绿化任务,存在着造林机制不活、创新不够,造林积极性不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偏低,造林规模较小,工程质量不高等问题。2010年,在实施造林补贴试点项目的基础上,结合阿拉善盟实际,盟行署出台了《阿拉善盟重点城镇营造防护林优惠政策》, 各旗区也根据此优惠政策制定出台了相应的实施细则,全面推行社会化造林绿化和防沙治沙。全盟人工造林大力推广“先造后补”、合同制造林、合作社造林、专业队伍造林等新机制、新模式, 全面推广应用机械打坑等实用抗旱造林技术,进一步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造林工程质量。企业、社会团体、基金会、驻军部队、农牧民等参与生态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非公主体人工造林面积占到全盟人工造林面积的90%以上,成为生态建设的主力军。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丰富的绿色资源不但成为全盟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绿色生态屏障,也为该盟特色生态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王会军是阿左旗宗别立镇茫来嘎查的牧民,这几天,他种植的3000亩苁蓉喜获丰收。“这次一共收了5000多斤,按照市场价一公斤20元出售,收入5万多元没问题。今年秋季还能再收获一次,一年下来,光卖苁蓉就能挣8万多元。再加上我们一家三口的禁牧补贴和我干护林员的工资,一年得挣个十四五万吧。” 说起种植肉苁蓉给自己生活带来的改变,王会军脸上满是欢喜和自豪。“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真的全靠眼前这片‘绿色’。”王会军告诉记者,以前嘎查的生态环境脆弱,遍地黄沙,主要靠养羊为生,但地上不长草,只能购买饲草料喂养,一年到头不挣钱还赔钱,无奈下,2003年被迫到外地打工。2011年,阿左旗全面启动百万亩梭梭苁蓉产业基地建设,他被吸引重返家乡开始种植梭梭并接种苁蓉。如今,王会军家的收入节节攀升,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防沙治沙绿了荒漠富了百姓
王会军只是阿拉善盟通过防风固沙生态建设实现农牧民增收的一个缩影。多年来,立足特色资源禀赋,阿拉善盟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根本要求,在生态保护建设中将荒漠化防治、防沙治沙与沙产业发展有机融合,通过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工程,聚焦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发展以肉苁蓉、锁阳、沙地葡萄、双峰驼等为主的特色沙产业,取得了可观效益。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盟累计完成梭梭人工林种植723.05万亩,接种肉苁蓉134.05万亩,年产干肉苁蓉1600余吨;封育保护恢复白刺309万亩,接种锁阳28.57万亩,年产干锁阳2000吨以上;人工种植花棒40万亩;围封保护黑果枸杞8.84万亩;种植沙地葡萄、黑果枸杞等精品林果7.69万亩,形成肉苁蓉、锁阳、黑果枸杞、沙地葡萄等多个沙产业基地。“十三五”期间,全盟林沙产业产值达199.5亿元,直接和间接从事沙产业的农牧民达3万多人,人均年收入3到5万元。如今,社会化造林的推进和特色生态产业的发展有力地调动了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保护建设的积极性,产业发展不仅拉动了生态保护建设,也为重点生态保护治理区、禁牧退牧区及沙区农牧民长期持续稳定增产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不懈,生态环境魅力日益彰显,面对新的历史机遇,阿拉善的发展潜力加速释放,一幅“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一个更具实力、更有活力、更富魅力的绿色阿拉善正在扬帆远航。
①梭梭接种的肉苁蓉喜获丰收。
②阿左旗宗别立乌兰布和沙漠边缘百万亩梭梭林基地。
③郁郁葱葱的贺兰山。
④阿左旗2000年巴彦浩特头道沙子飞播区——飞播前原始地貌。
⑤巴彦浩特镇航拍。
⑥居延海重现碧波荡漾美景。
⑦冬青花长势喜人。
⑧全民义务植树。
⑨播撒绿色的希望。
⑩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秋色。
⑪经过多年的生态恢复,胡杨林得到有效复壮更新。
⑫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生态逐年好转。
⑬生长茂盛的梭梭。
⑭苁蓉花开。
⑮阿左旗飞播区。
(本版图片均由阿拉善日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