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生活在通辽市的滕凤琴就是通辽人滕贵喜和王淑云收养的“国家的孩子”。
6月18日,内蒙古日报社庆祝建党100周年“‘永远跟党走’——草原云·百名记者万里行”大型传播活动东路采访组来到通辽,把关注的目光投射到这些“国家的孩子”身上。
“我听我妈单位一个阿姨说的,我妈去领我的时候,我一直盯着她,眼睛不离开她,不瞅别人,就好像特别有眼缘似的,然后我妈就给我领来了。”就是这一眼,让曾经漂泊的落叶,有了幸福的归宿。
滕凤琴家是双职工家庭,养父在当时的哲里木盟商业局工作,养母是棉织厂职工,从小家庭条件优越,从不愁吃穿,零花钱不断,还经常下馆子,让同龄人都羡慕不已,“我是在蜜罐里长大的,吃穿戴都可着我,别的孩子吃着大饼子、拿着大葱蘸酱就能吃,葱蘸酱的这些东西我从来都没吃过。”
养父母的爱,走过春暖花开的季节,他们用无微不至的疼爱给了滕凤琴最好的生活,即便9岁就从旁人的议论中得知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这个事实,滕凤琴从未有过一刻的不安。
在滕凤琴印象中,父亲性格老实,母亲性格直来直去,但他们都诚实、正直、敬业。他们关心她的工作,让她向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们虚心学习。那时滕凤琴的工作经常倒班,但不论她多晚回来,饭菜都是热的。
作为独生子女,滕凤琴享受着父母全部的爱,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在多年的相处中,他们早已血脉相融。母亲王淑云去世前都牵挂着女儿,她给外甥留下遗言,希望往后的日子里大家能多关心帮助滕凤琴。
滕凤琴今年64岁。如今,滕凤琴家庭幸福,生活美满,她有一个儿子,孙女已经8岁,当了奶奶的她看起来依然精致而优雅。
滕凤琴知道自己是被领养的孩子,但从未与父母谈过这个话题。父母离世后,她从母亲同事那里得知自己是60年前从上海来到内蒙古的3000孤儿之一。前几年,滕凤琴结识了其他生活在通辽地区的“国家的孩子”,大家通过各种渠道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但至今没有眉目。
“顺其自然,知道自己的根在哪儿就满足了。感谢党,感谢国家,感谢乌兰夫,感谢内蒙古人民的大爱,感谢父母,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特别感恩!”滕凤琴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