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巴彦淖尔: 绿色崛起 赛过江南

采摘枸杞
交售番茄
现代牛场
蜜瓜飘香
规模养殖
  ◎《内蒙古日报》记者 韩继旺 《巴彦淖尔日报》记者 黄景莲 刘小倩

  素有“塞外粮仓”之称的河套灌区位于巴彦淖尔,巴彦淖尔市是我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年产小麦、葵花、番茄、脱水菜、羊肉等优质农畜产品111.4亿斤。

  围绕“绿色河套”金字招牌,该市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目前,全市农副产品注册商标1996件,其中驰名商标7件、著名商标65件、知名商标131件。河套面粉、巴美肉羊、河套蜜瓜等优质产品在国内享有较高知名度。

  重点加大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和培育力度,大力推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园区建设,延长产业链,开发出更多附加值高的新产品。

  农村电商是做大做强品牌营销的一种有效途径。巴彦淖尔市顺势而为,从规划、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农村电商大力扶持,全市电子商务企业数量已达到1134家……

  风吹麦浪,瓜果飘香,葵花向阳,粮丰畜壮。盛夏时节,八百里河套田畴似锦沃野生金,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遍布城乡,精深加工农产品走俏国内外大市场,现代农业的无穷魅力正在这片热土上尽情绽放。

  滚滚而来的黄河水滋润着巴彦淖尔这片丰饶的土地,孕育出了一个又一个响当当的农业品牌。“河套雪花粉”畅销全国30多年经久不衰;“圣牧有机奶”产量占到全国有机奶一半以上;“巴美肉羊”开创国内肉羊新品种育种先河;葵花籽仁、番茄酱、脱水蔬菜等农产品漂洋过海走向世界,农产品出口额连续8年位居全区首位……

  把发展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作为农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用系统化思维把一二三产联起来做,重点推进现代农牧业生产、精深加工、品牌打造、电商物流、农田建设和服务保障等工作。

  系统化的顶层设计开启了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的新路径,河套地域特色浓郁的绿色农产品不断被发现或唤醒,一条条农牧业产业链在希望的田野上延伸。

  “塞外粮仓、天下厨房、草原上的菜篮子、黄河边的农艺园”,肩负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巴彦淖尔向着打造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目标阔步前行。

  夯实农业基础 扩大“粮仓“产能

  七月的河套大地,麦浪起伏,麦谷飘香。1500多台小麦收割机经过20天紧张抢收作业,完成了116.7万亩灌区小麦收割任务。

  这几天趁着天气晴好,五原县隆兴昌镇义丰村村民杨存喜赶紧在院子里翻晒刚收割回的小麦,饱满的麦粒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丰收的喜悦洋溢在脸上。

  “一亩能种三分半,镶边秃子真难看。我们村以前大多是盐碱地,只能种耐碱的葵花,连着十几年种葵花,病虫害多不说,产量也受影响。中低产田改造以后,村里的土地质量上来了,种小麦也没问题。”杨存喜高兴地说。

  今年,巴彦淖尔市小麦播种面积142万亩,比上年增加12万亩,同比增长9.2%;预计总产达到9.8亿斤,同比增加0.8亿斤。

  粮食增产的背后,是农业发展基础条件的不断改善。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大力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升和改善农业发展基础条件。全市共改善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50万亩,开挖疏浚渠道3.3万公里,衬砌渠道3367公里,修建渠系建筑物119107座,修筑田间路18800公里,营造防护林1677万株,实现了渠沟路林田综合配套,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耕地质量提升了,农民有了更多选择,2016年,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示范面积达88.94万亩,全市粮食产量达到62.7亿斤,比2007年改造前增加30亿斤,受益农民80万人。

  在取得阶段性成效基础上,巴彦淖尔市编制了《480万亩盐碱化耕地“改盐增粮”工程》项目规划,加快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步伐。通过利用脱硫石膏改碱排盐、掺沙降容、增施有机肥壮苗、种植耐盐作物、施用改良剂“五位一体”“暗管排盐”“上膜下秸”等综合改良技术对盐碱地进行改良。

  目前,全市已建成盐碱化耕地“改、排、提、增”科技示范区26个,市级园区4个。同时,与清华大学、中国农科院等10余家单位和企业,积极开展不同模式的盐碱地改良试验,力争到“十三五”末治理315万亩盐碱地,占全市盐碱耕地总面积65%。

  为培肥地力、提升“米粮仓”质量,巴彦淖尔市与自治区土肥站在杭锦后旗联增村建成三级联创千亩控肥增效示范园区,开展节肥、控肥、有机肥替代化肥试验示范。

  通过园区带动,目前,全市有机肥使用面积328万亩,占总播面积的31%,完成农作物控肥增效技术推广面积247.5万亩,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

  做大龙头企业 延伸产业链条

  在巴彦淖尔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蒙古美洋洋食品有限公司原料车间门前车水马龙,每天前来交售商品羊的车辆络绎不绝。今年该公司二期肉羊精深加工智能化制造及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投产以来,年综合加工能力达到300万只肉羊,一跃成为亚洲最大的单体肉制品加工生产基地。

  公司董事长张振民说:“目前公司每天加工4000多只肉羊,实现了从肉羊屠宰、分割、综合加工、羊下货深加工的全产业链生产,有效拉动了当地羊肉价格增长,为连续两年疲软的肉羊市场注入了回暖动力。”

  巴彦淖尔市加大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力度,培育引进了恒丰、中粮、河套酒业、鲁花、草原宏宝、伊利、蒙牛、圣牧高科、维信等一大批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粮油、炒货、加工型蔬菜、果蔬、乳品、肉类、绒纺、饲草等10大优势特色产业。

  目前,巴彦淖尔市形成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27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自治区级68家,市级171家。2016年完成销售收入485亿元,同比增长8%;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4%。全市约50万农牧民成为加工企业的产业工人,农牧民人均来自产业化收入超过9000元,占总收入70%以上。

  延伸农牧业产业化链条,科技至关重要。近年来,巴彦淖尔市通过实施科技专项、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试验示范等措施,实现科技与企业“高位嫁接”。

  草原宏宝公司与市农科院共同开展“不同饲草料组合育肥羊综合效益试验”;兆丰种业粮食公司与郑州粮食学院经过多年合作研发,成功研制出了石碾制粉机,引领了国际现代石碾制粉技术和工艺,解决了现代面粉加工的一道世界难题;米真公司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共同出资建立了内蒙古中科正标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绒山羊种羊全基因组辅助选择育种、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暖季人工促绒生长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巴彦淖尔市自主培育的“巴美肉羊”品种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狼山白绒山羊、戈壁红驼、河套大耳猪等地方优势畜种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重点繁育技术得到广泛推广。

  巴彦淖尔市还进一步统筹整合涉农涉牧资金,重点加大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和培育力度,更好地发挥其支农带农作用,大力推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园区建设,延长产业链,开发出了更多附加值高的新产品。

  实施品牌战略 挺进高端市场

  7月,幽静的乌拉山河谷中,内蒙古兆丰公司万亩有机小麦种植基地迎来丰收。隆隆机声过后,一车车通过欧盟标准和国内有机产品认证的小麦被运往生产车间,经过自主研发的低速低温石碾制粉工艺加工,成为北京、上海等地高端市场上的新宠,“鸡鹿塞“牌石碾有机颗粒粉卖到了130元/斤,创下国内面粉销售的“天价”。

  品牌是一个企业或行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农牧业品牌化是现代农牧业的重要标志,是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重要途径。

  巴彦淖尔市是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年产小麦、葵花、番茄、脱水菜、羊肉等优质农畜产品111.4亿斤。有了品牌,这些特产才能卖得出去,卖上好价钱,才能形成竞争力和地区影响力。

  围绕“绿色河套”金字招牌,巴彦淖尔市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培育、扶持和发展名牌产品,农畜产品美誉度和知名度不断提高,特色农畜产品借助品牌效应“点石成金”。

  目前,全市农副产品注册商标1996件,其中驰名商标7件、著名商标65件、知名商标131件。河套面粉、巴美肉羊、河套蜜瓜等优质产品在国内享有较高知名度。“河套巴美肉羊”“河套番茄”“河套向日葵”“五原黄柿子”“五原灯笼红香瓜”“五原小麦”“黑柳子白梨脆甜瓜”“巴彦淖尔河套肉苁蓉”“巴彦淖尔河套枸杞”等9个产品通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眼下正是灯笼红香瓜大批量上市的季节,五原县胜丰镇新红村二组村民赵毛有心里美滋滋的。赵毛有年初加入了晏安和桥农民专业合作社,他种的香瓜贴上了统一的“晏安和桥”品牌标识。他初步估算了一下,与前一年相比,4个温室香瓜能多卖出1万多块钱。

  “加入合作社以后,香瓜走成了品牌路线,往年这个时候,香瓜1斤12块钱左右,今年有了这个品牌,1斤能卖到15块钱。”赵毛有说。

  为扩大河套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巴彦淖尔市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及合作社参加各类博览会、交易会、展销会,圣牧高科有机奶、兆丰石碾有机面粉等产品成功进入北上广等地高端市场。在北京、上海、广州的内蒙精品馆里精心布展,在二三线城市建立直销店、连锁店,河套农畜产品销售点在全国“遍地开花”,大批品质优良、种类丰富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摆上了全国各地老百姓的餐桌。

  五原县农民王智冉,2015年开始在当地创业做电商,销售农产品。王智冉介绍,经过两年多经营,他的“黄金纬度”电商品牌已有了相当知名度,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年销售额已达数百万元,其中约1/4为直播销售。

  农村电商是做大做强品牌营销的一种有效途径。随着电子商务在全国兴起,巴彦淖尔市顺势而为,从规划、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农村电商大力扶持,一时间农村电子商务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起来。

  目前,全市实际运营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已达到6个,各电商园区入驻企业和个体户合计达521户,今年上半年实现交易额1.93亿元。全市电子商务企业数量已达到1134家,仅今年上半年就实现交易额19.82亿元,同比增长27.4%。

  构建联结机制 实现农企双赢

  今年,杭锦后旗康尔徕绿色食品专业合作社主动与山东客商对接,为2000多亩大棚彩椒销售找到了“婆家”。合作社理事长裴军武说:“合作社按照‘八统一’模式为村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创新了订单生产型、长期流转型、反租倒包型3种经营模式,解决了村民所担心的种什么、怎么种、卖不了的问题,真正实现农企双赢。”

  农企利益联结机制让企业和农民都尝到了甜头。目前,康尔徕合作社通过这3种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直接带动农户5200户,间接带动农户6000户,户均增收6400元。

  巴彦淖尔市依托乳、肉、绒、粮油、番茄、瓜果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通过政策扶持、机制创新、典型带动,有效推动龙头企业与农牧民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的不断完善。制定下发推进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紧密联结机制实施方案,确定订单契约型、“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型、“企业+基地+农牧户”型、服务协作型、股份合作型等9种农企利益联结方式,并在每个旗县区确定2至3个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试点企业。

  杭锦后旗头道桥镇太平乳业公司采取的是股份合作型机制,以企业投资和农户土地入股形式组建公司进行经营。公司一次性流转头道桥镇民建村三组土地1533亩,64户农民以土地入股占公司49%的股份。公司集团投资550万元占51%的股份。入股农民到企业就业,变成产业工人,每年享受土地租金收益并在企业领取薪酬和股份分红。每户两口人的工资收入加土地入股效益、分红年收入可达6.5万元左右,收入明显高于周边其他村组收入。

  目前,巴彦淖尔市已有205家像太平乳业公司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占全部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70%以上。其中,130家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建起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龙头企业带动农牧户约14.4万户,约占全部农牧户的57.6%。农牧民来自利益联结机制方面的收入约占全部收入的75%。全市组建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4692家,合作社成员4.2万人,带动农牧户13万户,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283.9万亩。

  加强农企业利益联结是农牧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保障。去年,巴彦淖尔市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476元,同比增长7.4%。据抽样调查测算,今年上半年,全市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1元,同比增加487元。

  健全服务体系 提高保障水平

  走进杭锦后旗沙海镇前进村村民刘西志的6亩果园,甜杏、沙果、早熟梨等各种果子沉甸甸挂满枝头,红的、黄的、绿的扑入眼帘,让果园看起来生机勃勃。

  “种果树也是技术活,多亏了旗里农业科技人员经常下乡来给我指导,6亩果园经营好了一年下来能收入8万多元,比种大田强多了。”刘西志乐呵呵的说。

  越来越多像刘西志这样的农民开始意识到,要想收成好,种地也有大学问,不能再用过去的土办法蛮干了。

  农民有所盼,政府有回应。巴彦淖尔市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通过组建农业专家团、科技培训、建立农技服务热线等方式全方位服务农业生产。全市累计举办各类农牧民培训班及现场观摩3440场次,培训农牧民26.1万人次,发放资料23.5万份。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56个,各类新品种、新技术示范辐射带动面积589万亩,全市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断提升。

  在五原县巴美养殖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只需拿起手机扫一扫羊肉产品外包装上的二维码,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检疫员、原料产地等信息就出现在手机屏幕上。同时,还可以追溯到这只羊的出生日期、饲养过程中打过几次疫苗、喂过什么饲料,甚至能了解到它父母的饲养信息。

  巴彦淖尔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紧盯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环节,加强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和质量溯源体系建设,从田间、圈舍严格抓起,一手抓好“产”,一手抓好“管”,推进农牧业生产安全经营,加快标准化、品牌化农牧业建设,实现“从田头到餐桌”可追溯,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目前已建立健全了市、旗县区、苏木乡镇三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三大体系,建成了1个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7个旗县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和38个苏木乡镇农残速测室。同时着力建立农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加强产地农产品准出备案管理和监督检测,帮助企业建立完善内部追溯管理,实现产品编码销售、从生产端到销售端的全程监管,把牢农畜产品质量关。

  田畴织锦绣,牧野好风光。巴彦淖尔紧守绿色有机这块“金字招牌”,换来了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的好景象。围绕打造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新目标,巴彦淖尔踏上新征程,整装再出发。

  (本版图片由 韩继旺 高晓龙 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特刊
   第06版:特刊
   第07版:特刊
   第08版:特刊
   第09版:特刊
   第10版:特刊
   第11版:特刊
   第12版:特刊
   第13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4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5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6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7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8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9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0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1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2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3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4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5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6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7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8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9版:70周年珍藏版
   第30版:70周年珍藏版
   第31版:70周年珍藏版
   第32版:70周年珍藏版
   第3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4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6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7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6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7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0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4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7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6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7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0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4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6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8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8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8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84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巴彦淖尔: 绿色崛起 赛过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