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2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键字】丰

种类繁多的有机面粉和各种杂粮展示。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自治区农牧业厅提供)
黄柿子丰收。本报记者 韩继旺 摄
草原奶香。本报记者 巴依斯古楞 摄
技术人员观察马铃薯脱毒苗生长情况。
收割机在大兴安岭农垦进行大豆联合收获作业。
  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一往无前,不断开创 内蒙古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东有黑土沃野,玉米大豆高粱壮;中有坡地万顷,土豆莜麦美名扬;西有河套平原,葵花小麦瓜果飘香……

  辽阔的内蒙古大地,曾经的耕牛、镰刀被大型农业机械取而代之,传统的畜牧方式已转型为科学养殖、规模化经营。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农业设施,一处处标准化养殖小区,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见证着我区农牧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辉煌历程。

  光阴荏苒,70年寒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立足资源优势,围绕产业链条,探索出一条具有草原特色的现代农牧业发展之路,实现了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农村牧区增绿。

  眼下,农牧业作为内蒙古经济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全国“粮仓”“牧场”范儿十足:农民人均储粮和人均占有粮食分别居于全国第2位和第3位,粮食生产实现“十三连丰”,总产量连续4年保持在550亿斤以上;畜牧业实现“十二连稳”,牲畜存栏连续12年超过1亿头只,2016年牧业年度达到1.36亿头只;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6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609元,同比增长7.7%,是1947年(不足百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00多倍,较2010年翻了一番……

  砥砺前行,铿锵奋进。草原儿女谱写了一曲以绿色为引领、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的动人乐章,宛如萦绕在草原上的长调,高亢悠扬!

  1

  我区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之一,全国5个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全区农民人均储粮和人均占有粮食分别居于全国第2位和第3位。

  2

  2015年,我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增长12%,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3

  截至2016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连续4年保持在550亿斤以上,牲畜存栏连续12年超过1亿头只。

  4

  目前,全区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505家,占比达到81%。全区有近39万名农牧民在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实现就业,有214万户农牧户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农牧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纯收入达5264元,占到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5.3%。

  【内蒙古之最】

  ●我国农牧场土地面积最多的省区

  内蒙古是我国各省区农牧场土地面积最多的省区,管辖土地面积多达620万公顷。内蒙古农垦是全国5大垦区之一,共有国营农牧场118个。种植业是内蒙古农垦的基础产业,以小麦、玉米、大豆、水稻、油料、甜菜、小杂粮为主栽品种。

  ●世界最大的山羊绒原料主产区及世界最大的山羊绒制品深加工和出口省区

  内蒙古白绒山羊以羊绒柔韧度强、细度高、纤维长、光泽好、强度大、白度高而闻名于世,被称为“纤维钻石”“软黄金”。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是世界山羊绒原料主产区和深加工区之一,羊绒产量占世界的40%、中国的70%,羊绒制品成为内蒙古最具竞争力的产品之一。

  ●亚洲乳业第一——伊利集团

  2015年7月29日,荷兰银行公布2015年度全球乳业排行,伊利集团蝉联全球乳业10强,再次成为全球乳业第一阵营中唯一的亚洲乳业企业。2017年,伊利继续位居亚洲乳业第一、全球乳业八强,并连续第四次入围全球乳业前十。截至2016年底,伊利集团年营业收入已达606亿元人民币,目前已经成为中国乳制品行业首家市值超千亿的上市公司。

  ●中国最大的县域红干椒生产基地

  通辽市开鲁县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红干椒生产集散地,是全国最大的县域红干椒生产、加工、流通基地,享有“中国红干椒之都”之美誉,被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A级绿色食品。目前,全县红干椒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40多万亩,总产量达1.2亿公斤以上,占全国红干椒种植面积的13%,占总产量的17%。产品远销21个省区市及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

  ●中国最大的荞麦产地

  通辽市库伦旗被称为“中国荞麦之乡”。全旗每年荞麦种植面积都在35万亩以上,产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是全国最大的荞麦产地。库伦荞麦以品质优良蜚声海内外,2001年被授予“内蒙古名牌农畜产品”称号,2006年被批准“库伦荞麦”原产地证明商标,成为全区第一个农产品原产地证明商标。

  ●亚洲最大的自流引水灌区

  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是中国设计灌溉面积最大的灌区,是亚洲最大的自流引水灌区。灌区总面积118.9万公顷,由黄河自流引水,灌溉条件优越,排水骨干工程已经基本形成。20世纪50年代以来,修建了三盛公水利枢纽,健全了排灌系统,又修筑了黄河防洪大堤,同时开展农田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扩大灌溉面积,形成了荒漠中的绿洲。

  【事件】

  ●1955年5月,自治区政府发布《分区农业技术推广方案》,首次将自治区分为黄河灌区等6个不同类型的生产区。

  ●1963年4月,自治区在呼和浩特市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草原科学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科学研究所。

  ●1978年春节后不久,原伊克昭盟达拉特旗耳字壕人民公社康家湾生产大队赵丑女与生产队签订了全国第一份农民个人承包集体土地的协议。几乎与此同时,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中滩公社下滩大队,把一部分盐碱地承包给了412户农民,拉开了内蒙古自治区农村改革的大幕。

  ●1982年,赤峰市巴林右旗把草场使用权承包给了牧民,实行了“草场共有、承包经营、牲畜作价、户有户养”的“草畜双承包”责任制。这一模式经调整完善很快就在内蒙古自治区所有牧区推行,不久后又推广到全国各大牧区。

  ●1984年3月,内蒙古大学教授旭日干在日本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只“试管羔羊”。1989年3月10日,中国第一胎“试管绵羊”在旭日干博士主持下,在内蒙古大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降生;8月15日,中国第一胎“试管牛”也在此降生。

  ●自治区粮食从1992年起实现了自给有余。

  ●1998年8月,自治区首届名特农畜产品与绿色食品交易会开幕式在内蒙古展览馆举行。

  ●2015年1月,全国优质农产品精品馆内蒙古馆在北京开业。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10版:特刊
   第11版:特刊
   第12版:特刊
   第13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4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5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6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7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8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9版:70周年珍藏版
   第02版:要闻
   第20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1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2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3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4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5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6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7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8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9版:70周年珍藏版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30版:70周年珍藏版
   第31版:70周年珍藏版
   第32版:70周年珍藏版
   第3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4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6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7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4版:要闻
   第4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6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7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5版:特刊
   第50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4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7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6版:特刊
   第6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6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7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7版:特刊
   第70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4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6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8版:特刊
   第8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8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8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84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9版:特刊
【关键字】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