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3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绿色乌审:草原这边花正红

中煤图克化肥项目。 布和 摄
无定河稻田。
文体馆。 吉日嘎拉
鄂尔多斯细毛羊生产基地。
乌审旗萨拉乌苏艺术节万人马头琴齐奏。 刘生梅 摄
城镇一角。 伊拉塔 摄
峡谷竞驰。
  □刘生梅

  70年沧海桑田,70年花红果硕。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间,乌审旗各族人民守望相助,砥砺奋进,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瞩目,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

  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日前,在“2017中国百强县创新发展论坛”上,发布了“赛迪百强榜——县域经济100强(2017)”,乌审旗上榜,位列榜单第75位。与此同时,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和西部百强县的名单上,乌审旗排名继续攀升,分别位列2016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第44位,中国西部百强县第21位。

  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近年来,乌审旗坚持和提升“绿色乌审”发展理念,坚决守住发展、生态、民生底线,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十二五”末,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99亿元,年均增长16.1%,总量较2010年翻了一番多;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28.1亿元,年均增长27%,5年累计完成近1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1700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8亿元,年均增长16.1%。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5717元和14418元,年均分别增长11.1%和10.5%,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前列。

  2016年,乌审旗地区生产总值达412.5亿元,同比增长7.3%;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69亿元,同比增长19.8%;固定资产投资达430.1亿元,同比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2亿元,同比增长10.5%;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8431元和15471元,同比增长7.6%和7.3%。综合经济实力上升到自治区103个旗县市区第13位、33个牧业旗县第2位。

  与此同时,乌审旗全力推进“七网”同建、“七业”同兴,不断夯实发展基础,优化发展环境,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迈上新台阶。

  民生保障是执政之本。乌审旗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和民生普惠,以每年不低于50%的可用财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近年来,乌审旗累计完成民生投入107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0%以上。旗人民医院、教育园区、地产食品园、全民健身中心、文体馆、游泳馆、乒羽馆、网球馆等一批重点民生工程建成投用,蒙医医院迁址新建工程即将完工,脱贫攻坚稳步推进,建成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平台,全面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民族团结守望相助

  乌审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传统牧业旗县。全旗共有18个民族,其中17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0%。多年来,乌审旗坚持恪守“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中,各族人民在守望相助中平等团结、繁荣发展。

  乌审旗苏力德苏木朝岱嘎查,常住人口有800余人,蒙古族占到71%,嘎查支部书记张雨荷却是一个实打实的汉族干部。他说,近20年的嘎查“两委班子”工作受到父老乡亲的支持,就因为在这里大家亲如一家,从没有民族之分、利益不公等矛盾纠纷。

  注重干部的素质提升。通过加强培训、异地交流、挂职轮换等多种形式,培养和造就优秀少数民族干部。目前,乌审旗少数民族干部比例占到全旗干部的42%,科级民族干部占科级干部比例41.4%。

  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思路,乌审旗全面加快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脱贫攻坚步伐,把对少数民族困难群众的扶持深入草原深处,蒙汉各族干部群众互帮互助尉然成风。

  2016年,乌审旗推进精准扶贫百姓安居工程,投入1717万元新建农村牧区少数民族贫困户住房145处,改造农村牧区少数民族土坯房450处。2017年,乌审旗将在全旗范围内为少数民族困难群众新建住房300户,目前已启动150户。

  乌审旗嘎鲁图镇萨如努图嘎查草场资源丰富,农牧业发展起步较早。但由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等,42户牧民生活贫困。2016年,乌审旗通过“规划到村到户、项目到村到户、干部到村到户”的扶贫方法,单位、部门和企业与农牧民共建发展,携手帮扶,萨如努图嘎查实现整村脱贫。

  与此同时,乌审旗不断强化宣传教育,筑牢全旗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攻坚克难、一往无前的思想基础。形成了分布上交错杂居、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包容并蓄、情感上水乳交融的多元一体格局。2017年,乌审旗被自治区命名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旗”。党的民族政策在这里开出了鲜艳的花朵。

  文化生态底色亮丽

  与周边地区相比较,乌审旗的优势是生态,特色在文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绿色乌审的重要标志。半个多世纪以来,自强不息的乌审人民始终将“牧区大寨”这面旗帜高擎在天,用执着和汗水创造了变茫茫沙海为大美草原的绿色传奇。

  “50年代风吹草低见牛羊,60年代滥垦乱牧闹饥荒,70年代沙逼人退无处藏,80年代人沙对峙互不让,90年代人进沙退变模样,新世纪产业链上做文章……”以宝日勒岱、殷玉珍为代表的乌审儿女,让绿色的履历不断丰满,让绿水青山成为搬不走的金山银山,用绿色音符谱写出生态文明引领经济发展的恢弘乐章。

  先后荣获“中国全面小康生态文明县(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林业科技示范县”、全国“三北”防护林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先进集体、中国绿色名旗(县)、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生态文明标杆旗、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等多项荣誉称号,在全区率先通过ISO14001环境质量国际国内双认证,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分别达32.8%和80%。为打造祖国北疆绿色长城、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积极贡献。

  文化是乌审旗又一“金字招牌”。该旗深入实施“文化铸魂”工程,加快推进文化资源大旗向民族文化强旗战略转型,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民族地区文化核心竞争力,为全面建设更加美丽富饶的绿色乌审凝心聚力。

  “十二五”以来,乌审旗累计投入资金6亿多元,建成旗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6个苏木镇综合文化站、72个嘎查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苏木镇文博馆7个、旗级文化展厅6个,组建文化独贵龙143支、培育文化户6566户。形成了以旗级文化部门为核心,苏木镇文化站为基础,嘎查村文化室、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基点,文化户(文化大院、文化独贵龙、文艺协会)为补充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城镇“十分钟文化圈”、农村“两公里文化圈”和牧区“十公里文化圈”,2013年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在促进文化事业繁荣的同时,乌审旗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民族文化的大众感染力。“中国苏力德文化之乡”“中国蒙古族敖包文化之乡”“中国鄂尔多斯歌舞之乡”“中国马头琴文化传承保护基地”等一张张独具特色、饱含底蕴的文化品牌闪亮草原,让百姓快乐徜徉,幸福怡然。

  依托独特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乌审旗以“还原自然、文化韵味、乌审风格”的建设思路,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努力打造“四季四景,全域兼景”宜游绿色乌审,荣获“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旗”。

  党的建设固本强基

  乌审旗是一片红色厚重的土地,1928年鄂尔多斯市第一个党小组在这里组建,1934年乌审旗党工委成立,光荣革命历史的薪火在这里传承。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乌审旗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加快领导方式转变,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旗400多个党组织、7900余名党员,高扬党的旗帜,继承党的光荣传统,以实干书写忠诚,以奉献铸就担当。

  提供组织保证。突出“党建引得好、经济上得去、城乡美得起、社会稳得牢、干部用得顺”5个重点,乌审旗全力推进党建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突出抓好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建设,为绿色乌审全面建成较高质量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强化思想武装。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载体,通过持续不断的教育引导、思想浸润,带领全体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党性修养,拧紧思想上的“总开关”。

  筑牢基层基础。坚持“一把手抓一把手、大书记抓小书记”,促进“绿色乌审·党建引领”和“抓党建、强基础、兴产业、促发展”落地生根,推进实施“星级化管理、个性化创建、精细化服务”,党建工作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提升服务水平。以“五级示范抓引领”为抓手,整合“三到两强”“3+1”互助共建、干部下乡驻村和“去机关化”等各类资源,认真落实“六个一线”工作机制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全旗121个部门、108家企业和人民团体与61个嘎查村、12个社区结成“3+1”互助共建联合体,3589名党员干部与5384户农牧户结成帮扶对子。几年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为民办实事9086件,协调解决矛盾纠纷502件,落实各项帮扶物资6814.35万元。

  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认真落实从严治党“1+3”制度体系,努力建设高素质骨干队伍,提高党的执行能力和领导水平,弛而不息加强作风建设,推动党风政风持续好转,营造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回忆往昔,岁月峥嵘;展望未来,风光无限。站在新的起点上,乌审旗正策马扬鞭发起新的冲刺:着力构筑现代产业、统筹兼顾、绿色环保、改革开放、社会保障“五大新体系”,奋力争当转型发展、统筹发展、生态文明、深化改革、幸福民生、从严治党“六个排头兵”,大踏步迈上全面建成较高质量小康社会、全面建设更加美丽富饶绿色乌审的新征程。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乌审旗委宣传部、摄影家协会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10版:特刊
   第11版:特刊
   第12版:特刊
   第13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4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5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6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7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8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9版:70周年珍藏版
   第02版:要闻
   第20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1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2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3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4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5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6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7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8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9版:70周年珍藏版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30版:70周年珍藏版
   第31版:70周年珍藏版
   第32版:70周年珍藏版
   第3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4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6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7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4版:要闻
   第4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6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7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5版:特刊
   第50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4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7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6版:特刊
   第6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6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7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7版:特刊
   第70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4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6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8版:特刊
   第8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8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8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84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9版:特刊
绿色乌审:草原这边花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