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4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同心筑梦开新境 继往开来谱华章

北疆风景线上的亮丽画卷——通辽

美术博物馆。张力军 摄
伯恩露笑蓝宝石二期150公斤蓝宝石长晶车间一角。张力军 摄
扎如德仓嘎查幸福的一家人。张力军 摄
大青沟三岔口漂流。张力军 摄
联晟新材料2号轧机。张力军 摄
政务服务中心一角。张启民 摄
农村新貌。张启民 摄
通辽编组站——东北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之一。张力军 摄
生态建设。崔连仁 摄
粮库收储。张力军 摄
党员集体重温入党誓词。张力军 摄
职业艺术教育。王金 摄
城市新貌。崔连仁 摄
  □通宣

  【题记】

  在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满含由衷向往,带着一路豪情,我们走进通辽市,走进科尔沁草原的怀抱。这里蓝天白云,这里牧歌悠扬,这里长虹飞架,这里绿色荡漾。此间,厚重历史和民族文化辉映,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交融,演绎出波澜壮阔、气势雄浑的多彩画卷。通辽在开拓中跨越,通辽在和谐中歌唱,通辽在蓬勃中闪光,通辽在朝霞中崛起。

  科尔沁,蒙古语为“弓箭手”,是勇敢向前的象征。而今,在这方热土上,通辽市一代又一代决策者引领着319万蒙汉各族人民,用智慧和赤诚开创着继往开来的事业和承前启后的文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辽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及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与通辽市实际紧密结合,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一以贯之、持续发力,把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撸起袖子加油干,让通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大营造、大构建、大进军中,凸现生机活力,彰显鲜明特色,尽扬科尔沁“勇敢坚韧、一往无前”的民族精神。

  到2016年,通辽市经济实力稳步提升,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稳居自治区第一方阵; 粮食和肉类产量居自治区首位,牲畜存栏突破2000万大关,牛存栏居全区第一,生态节水农业、农牧业产业化、机械化走在了自治区的前列;煤电铝铝新材料、玉米生物、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三大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成为地区发展的有力支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08家,位居自治区第二;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行政许可事项由61项压减到41项,审批时限缩减64%,市场主体突破20万户;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7650元和11830元。

  “十三五”期间,通辽市必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多作贡献。

  在通辽市第五次党代会上,市委提出了今后5年的奋斗目标:坚持创新引领、开放转型、务实担当,以干尽责、以干立身、以干兴业,敢想敢做敢当,善谋善为善成,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向前。

  ——建设自治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收入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到2020年均比2010年翻一番,综合经济实力、发展质量效益、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城市辐射带动力进一步提升,为自治区建设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作出更大贡献。

  ——建设独具优势特色的产业基地。铝新材料、玉米生物技术、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对全市经济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清洁能源、蒙医药、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竞争力较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建设自治区向东、向南开放的桥头堡。放大区位交通优势,建设承东接西、通关达海的立体交通枢纽体系,打造融入东北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的集聚区,成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

  ——建设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科尔沁沙地得到更有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基本建成,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绿色低碳水平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显著减少,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立足东北、面向华北的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建设各民族和谐幸福的美好家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贫困旗县全部摘帽。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全面覆盖,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党的建设不断加强,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通辽”建设不断深入,各民族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大好局面更加巩固。

  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科尔沁草原坐落着一座美丽的城市——通辽。有人说,它的行政区划图像一把钥匙,开启未来、点燃希望;有人说,像一把铁锤,气力千钧、锻造辉煌。

  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中国安代艺术之乡”“中国蒙古族民歌之乡”“乌力格尔之乡”“民族曲艺之乡”“马王之乡”“版画艺术之乡”和“中国蒙医药之都”等美誉。

  这里民族团结、和谐宜居。319万蒙、汉、满、回等各族群众亲如一家,共建美好家园,通辽市企业减负增效工作获得国务院第三次大督查通报表扬。被评为 “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中国魅力中小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发展。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深入内蒙古自治区考察,提出了“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的要求,通辽各族人民倍感温暖、深受鼓舞。全市上下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四个着力”“五个结合”指示要求,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加快推进“七网”同建、“七业”同兴,描绘了一幅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通辽画卷。

  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不得、慢不得,早转早见效、早主动。

  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明确了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通辽市委、市政府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五个结合”重要指示,聚焦转方式、调结构、升档次,构建起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以煤发电、以电炼铝、以铝做深加工”的煤电铝循环经济产业抢占行业高端,煤电铝一体化循环经济示范工程获联合国“今日变革进步奖”。

  发挥“通辽黄玉米”原产地优势,打造玉米全株产业链。产品实现酸、糖、醇、胶、药高端转型。普鲁兰多糖打破欧美日技术垄断,梅花生物年产10万吨苏氨酸项目投产后,产能将位列全球首位。

  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科尔沁品牌名声在外。

  开鲁红干椒、库伦荞麦、奈曼杂粮等特色农产品远销海内外。

  围绕建设国际蒙医药之都,打造蒙医药产业的核心区,推动药材种植、人才培养、药品研发、标准制定、检测检验、医药服务融合发展。蒙药材集中种植面积达17万亩,一批产业化共性关键技术通过科技部验收,产品占据国内蒙成药市场50%以上份额。

  精细煤化工、风电装备、汽车玻璃、蓝宝石晶体、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和业态发展迅速,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加快推进向北开放,努力打造区域物流中心,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高铁高速特高压“三高并进”,通辽机场、霍林河机场、6个旗县通用机场航空网架初步构建,开通“通满欧”跨境货运班列、大连港货运循环班列和集装箱冷藏班列,内陆港保税库建成运营,煤炭、粮食等大宗货物运输和电商快递、冷链配送、保税物流等新业态同步发展,大通道、大空港、大枢纽“通疆达海”高效衔接的交通物流体系正在形成。中蒙博览会通辽国际商品交易会暨中蒙“3+3”区域合作会议,铝新材料、肉牛、蒙医药国际高峰论坛常态化举办。内外联动、八面来风的对外开放格局呼之欲出。

  哈民遗址、孝庄园、库伦三大寺,再现昨日文明;宝古图、银沙湾,夏日激情燃绿沙漠……旅游与文化体育深度融合,科尔沁500公里文化旅游风景大道把人文山水、草原沙漠、农牧城乡“串珠成链”。8·18赛马节、库伦越野嘉年华、敖包相会草原婚礼节吸引八方来客。全国自驾游目的地试点城市魅力彰显。

  产业转型发展带动了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9年位居全区第四位、蒙东第一位,连续8年位居东北37个地级城市前四位。

  着力推进农牧业现代化

  通辽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和畜产品基地,多年来,粮食产量和肉类产量始终保持全区各盟市之首,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指示,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建成节水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950万亩,打造控水控肥控药控膜“四控农业”品牌,平均单产超900公斤,实现农业节水7.6亿方 ,粮改经、粮改饲,粮经饲三元结构更趋合理。

  生态效益型畜牧业全面发展。牲畜存栏达2202万头只,黄牛存栏326.6万头,居全区之首,科尔沁牛业、伊赛、牧合佳、邦杰、余粮畜业强势拉动,构建起以骨干企业为引领,集种业、养殖、加工、交易于一体的肉牛全产业链,已成为全国西门塔尔牛种群规模最大、品质最好、肉牛交易量最多、加工水平最高的地区,广大农牧民“赶着黄牛奔小康”。

  农企利益联结更加密切,全市流转土地、规模经营610万亩,专业合作组织突破12000个,50%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建立起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农畜产品就地转化率达60%以上,带动33万农牧户产业化增收,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内蒙古先行先试的改革任务在通辽得到有效落实。

  将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本建设,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化发展。坚持引节并举,农业高效节水模式在全国领先,引绰济辽、辽西北供水、东水西调全面启动,“双千万亩”综合治理工程深入实施,科尔沁沙地在全国四大沙地中率先实现了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良性逆转。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

  通辽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统筹做好各项民生工作。

  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选派万名干部驻村帮扶,为贫困人口免费体检,彻底消灭农村牧区危土房……

  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扶持35.1万人稳定脱贫,贫困人口由44.6万人下降到9.5万人。

  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民族地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民族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市民族工作扎实推进,各族干部群众“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根基更加牢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涌现出道德模范任明德,优秀法官蒋青春等先进楷模,在全社会凝聚起爱国敬业、奋发向上、无私奉献的强大力量。

  打造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全面提升城市服务功能,辽河公园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行政嘎查村全部实现村村通公路、活动有场所、看病有诊室、购物有超市,农牧民住上砖瓦房、喝上自来水、用上宽带网、缴上养老险,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民族教育发展走在全区前列,苏木乡镇、中心嘎查村幼儿园建设在全区率先实现全覆盖;通辽市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实现幼儿园到博士点全蒙语授课的城市。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旗县医院整体达到二甲水平,基层医疗服务实现全覆盖,蒙医药特色诊疗全国盛名;5项社会保险实现全覆盖,率先在全区实现异地就医跨盟市、跨旗县即时结算。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建成了城镇10分钟、农区2公里、牧区10公里的“公共文化服务圈”。

  着力加强党的建设

  抓好党建是最大的政绩,通辽市委、市政府牢记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工作科学化水平。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取得重要成果,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贯彻、大督查”主题实践活动,“532”工作法在全区推广,各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增强,广大干部“四个意识”进一步强化、“四个自信”更加坚定。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在抗灾救灾的最前沿,党的旗帜高高飘扬。

  同心筑梦开新境,继往开来谱华章。通辽各族干部群众弘扬“忠诚勇敢、一往无前”的科尔沁文化传统,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守望相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把我们的家园建设的更加美好,将祖国北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同心筑梦开新境 继往开来谱华章~~~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10版:特刊
   第11版:特刊
   第12版:特刊
   第13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4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5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6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7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8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9版:70周年珍藏版
   第02版:要闻
   第20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1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2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3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4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5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6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7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8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9版:70周年珍藏版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30版:70周年珍藏版
   第31版:70周年珍藏版
   第32版:70周年珍藏版
   第3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4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6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7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4版:要闻
   第4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6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7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5版:特刊
   第50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4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7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6版:特刊
   第6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6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7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7版:特刊
   第70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4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6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8版:特刊
   第8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8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8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84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9版:特刊
北疆风景线上的亮丽画卷——通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