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5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乌兰察布因地制宜探出3条脱贫路径

化德县大好河山生猪养殖基地。
化德县农村互助幸福院。
凉城县岱海镇海城村移民搬迁安置点。
卓资县对贫困人口进行就业培训。
察右后旗宣传扶贫政策。
察右中旗土城子乡三层店村马铃薯种植。
  □连慕恩

  “大病给兜底,慢病给报销,家庭医生亲自上门瞧病送药”;

  “进城住新房,迁居有补贴,就业找工作政府一并兜揽包办”;

  “脱贫能‘点菜’,养啥随便挑,发展个人小产业奔富有盼头”。

  新一轮扶贫攻坚工程启动至今,大兜底,易新居、兴产业……深度贫困地区主战场乌兰察布探索创新脱贫模式,精准施策、推进、落地,奋战犹酣。

  一个脱贫方案精准实施,一户贫困户稳定脱贫,全市13.7万贫困人口到2016年下降到10.6万人,今年继续减贫3.5万人,贫困远了,幸福近了,群众看见了希望,感到了温暖。

  健康扶贫 力啃“慢病”硬骨头

  多年来,贫困户刘仁一直过着紧巴巴的生活。“年纪大了,干不了多少农活,收成好的时候,勉强能糊口,收成不好的时候,温饱也解决不了”。77岁的刘仁家住卓资县梨花镇东壕赖村,说起苦日子老人感慨连连。

  更令人发愁的是,“上岁数了,病啊疼啊天天找上门。”刘仁说,“我跟老伴都有冠心病,常年吃药,一个月光药钱就得花400多元。”尽管刘仁有低保,2016年领了3416元,可是,这些钱却连一年的药费都不够,更别说生活了。

  “老两口日子苦,怕农田歉收更怕大病”。2016年12月的一天,乡村医生张文英来了,改变了原来的困境。免费给体检、低价送医药,药物针对刘仁夫妇的病情,一次送的剂量够吃半个月,只收七八元钱。这可让刘仁激动又纳闷,“咋还有这种好事儿呢?”“还能是啥,政府的主意、党的政策呗!”

  受卫生院的委派,张文英成为梨花镇的定点服务医生,定时上门给贫困户送药,这都源于卓资县的“慢病送药,大病兜底”扶贫政策,卓资县卫生局副局长杨东俊介绍,国家有医保政策,这些贫困户因为不懂很少拿医保报销,我们就上门给他们服务。当年,卓资县整合各类资金,设立800万元政府医疗保障基金,提高慢病医药报销比例,个人只支付5%,贫困人口大病住院个人花销10%。

  “服务做全套,送药还送检”。杨东俊说,“全县还组成4支家庭医疗团队,对全县贫困人口进行免费体检,把被动等患者看病变成主动去帮扶,对一些能治愈的疾病,及时进行诊疗救治,因为效果显著,全区都在学习这种扶贫模式”。

  健康扶贫最难啃。目前,乌兰察布市13.7万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占比43.41%,像刘仁一样受“慢病”困扰的贫困户又占健康扶贫人口中的40%,可谓是健康扶贫的“难中之难”,按照“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管理服务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全市力推卓资县健康扶贫模式,在落实“一降四提五救助”和免费体检的基础上,建立了“精准筛查、靶向治疗、慢病管理、大病兜底”医疗健康扶贫服务模式,通过提高报销医疗费用及大病救助受益的贫困人口已达16421人,参加新一轮大病保险达到76049人,贫困户医保费补贴60405人。

  东壕赖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治国常去刘仁家探视,他给老人算了一笔清楚账:老两口有低保,每年每人还有1200元养老保险、450元生态补助退耕还林,还能领一笔转移收入,送药是个长期政策,花不了多少,生活完全有保障了。

  “这么一说,咱能脱贫可全靠这好政策,一定得好好活着,跟子女们说道说道,常念共产党的好。”盘腿坐在炕上的刘仁乐了起来,尽管皱纹满布,脸上掬起的笑容却绽成了一朵花。

  易地搬迁 搬出深山沟聚向中心区

  “快进家里坐坐,看看我的新房装修咋样”,在丰镇市巨宝庄镇绿康源移民新村采访时,今年年初脱贫的郝苏利热情地招呼。一路上,郝苏利介绍,2016年初家里被评为精准扶贫户,按照政府的易地搬迁政策,他们去年冬天搬到在绿康源公司附近新建的移民中心村居住。

  “开始根本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说话间来到了郝苏利的新房小院,只见小院打扫地干净整洁,前后加起足有100平方米,院内铺了小甬道,西南角有凉房,东北角有棚圈,种植的花草开的正艳,正房的玻璃贴着窗花,屋内收拾得更干净,猜想主人一定勤劳肯干。原本他们一家住在四十三号村,处在深山老沟,交通不便,下场大雨大雪土路又黏又湿,车子进不来人也不出去,房屋又是老旧的土坯房,生怕下雨刮大风屋顶就塌了。

  “这么大的房,没花一分钱”。郝苏利高兴地说,“政府按旧房的大小‘以旧换新’,还给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补贴,所以个人没用掏钱。”更为欣喜的是,搬了新家,工作也有了。丰镇市政府与绿康源公司建立帮扶意向,由绿康源公司安排移民新村贫困户就近在公司就业,郝苏利的妻子被安排在绿康源公司工作,一个月赚1950元,政府提供猪仔、牛犊发展养殖,绿康源提供蔬菜下脚料,以高于市场价20%的价格收购,保障贫困户脱了贫还不返贫。“今年冬天家里养的那几头猪,又能卖个好价钱。”郝苏利感叹。

  结合实际需求,乌兰察布确定的易地搬迁扶贫模式有3种:进城安置转移就业、新村安置发展生产、幸福院安置社保兜底,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深度贫困村进行易地扶贫搬迁,让他们摆脱深山老沟向中心村产业区、向城镇靠拢。

  化德县白音特拉乡长流水沟村民肖振鹏2016年搬入了县城易地扶贫移民小区,“一下子从农村进城镇,从平房住楼房,真是换了个新活法”。通过就业培训,肖振鹏在县里天成公司找到了工作,做炉前工,每个月工资3500元,妻子袁美荣在蒙驼王服装厂从事服装加工,去年一年收入3.1万元,家里共四口人,这样算来,全家年人均收入达到18250元,是2016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1倍,“岂止脱贫,超脱贫线老远了!”肖振鹏说。

  乌兰察布市是典型的贫困地区,11个旗县市区中有8个国贫县、2个区贫县。全市8000个自然村,30户以下的自然村占一半以上,且外出人口多。如何做到使偏远小村与全市发展的同频共振?今年,该市在总结前2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制定出台了《乌兰察布市小村整合与易地扶贫搬迁指导意见》,把全市村庄分成3类,实施了推进美丽乡村工程;特别对2000个立地条件差的偏远小村,结合易地移民搬迁,实施小村整合、易地搬迁。

  该市在具体操作中采取了建设移民新村、向中心村靠拢、进城入镇等措施。今年全市计划迁出撤并自然村981个,建设安置点239个,而截至6月末,全市已撤并小村156个,开工建设安置点217个,累计完成易地搬迁贫困人口20326人,其中贫困人口搬迁入住12843人。

  与全区20万贫困人口的安置任务对照,乌兰察布市承担55600人口的安置任务,占比1/4还多,“这还不包括随迁人口的安置任务,但我们2016年超计划完成了12478人安置任务,17年计划完成12778人安置任务,坚决保障每个贫困户都能安居。”市扶贫办主任杨占平的语气斩钉截铁。

  企业帮困 贫困户“带资入股”不用经营就能分红

  一场雨过后,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镇碱滩大队东盖营村碧空如洗阳光明媚。趁着天气放晴,贫困户闫恩叶骑着摩托朝不远处的同发养殖专业合作社赶去……

  今年4月份,49岁的闫恩叶从同发合作社购买了100只鸡发展个人养殖,最近受疫情影响,鸡蛋卖不上好价钱,抽空问问段日永总经理有什么好办法,到了合作社,恰巧包扶闫恩叶的干部高逢英,正与段日永讨论养鸡市场的行情,3个人便坐在一起围绕“鸡”热络地聊起来。

  “段总,养鸡前阵子一直赔,有啥好招数没?”闫恩叶问。

  “只能等疫情过去,不过最近市场好些了,可能过段时间就回暖了”。段日宏分析道。

  “你们合作社也赔了不少吧?”高逢英插话,“过几个月贫困户的分红能按时发吗?”

  “放心,就是借,也把这笔钱凑出来”。段日永抛出的“定心丸”让计划问这件事的闫恩叶心里有了底。

  “分红”是个新鲜事,是乌兰察布市最新提出的脱贫方案,前提是“带资入股”,具体指贫困户贷款入股企业或合作社,年底分红,各地结合实际实施,前期由政府帮扶贫困户同银行借贷5万元入股企业,从签合同起一年后,合作社给贫困户8500元,5000元用作本金还贷,另外3500元发到贫困户手里成为实际收益。入股的贫困户不参与经营就轻轻松松把钱赚。

  有了跟贫困户的融资,企业发展也有本金。段日永介绍,“同发合作社吸纳了150户贫困户入社,融资750万元,配套了新设备,新建了6000平方米鸡舍,300多亩散养大院,又新进了3万只土鸡,疫情之前市场供不应求,相信疫情过去后,有了这批新设备,合作社的规模扩大了,生意还会蒸蒸日上。”

  “现在城里人就稀罕乡里的土产,肯定能发展”。高逢英补充。

  按照合同约定,12月底闫恩叶领取3500元分红,加上护林员工资一年6000元,家里养牛、养鸡、种地的收入12000元,一家四口人年底便能脱贫。

  四子王旗龙头企业赛诺羊业有限公司在“带资入股”助贫方面的做法颇具借鉴性。公司总经理高强介绍,政府帮扶贫困户与银行借贷5万元,再向贫困户支持2万,共7万元投入企业。4年贷款期间,赛诺每年确保贫困户受益7000元。其中,当年发放4000元,剩余3000元作为股本累积,4年期满后归还贷款,每户累积股本1.2万元,加上政府先期投入的每户2万元,共计股本3.2万元,从第五年起,贫困户就能参与企业分红,每户每年保底3000元。

  “摇身一变成股东,不误工作还分红”。“带资入股”的脱贫方法深受四子王旗牧户欢迎,库伦图镇苏木加力格嘎查贫困户杨志广就参与其中,说起年底“坐”着把钱数,他高兴地合不拢嘴。

  杨占平介绍,贫困户“带资入股”企业不参与经营,能有效解决贫困户对于养殖种植技术的不熟悉,避免了个人可能经营不善亏损的状态,也能结余时间从事其他收益性工作,可谓“一举两得”。乌兰察布全市目前共206家扶贫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已落实贷款5.4亿元,通过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贴息贷款贫困户或企业,带动贫困人口2.5万人;通过“菜单式”扶贫,4.5万人受益,产业扶贫总体覆盖7万多贫困人口。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健康扶贫”形成减贫效应,“产业扶贫”带动辐射效应,“移民搬迁”产生兼顾效应,“教育扶贫”激发内生效应,“生态扶贫”孕育增收效应。眼下,每个脱贫良方产生的美丽效应仍在乌兰察布大地生动续写。

  同时,落实“京蒙帮扶”方面,2016年全市共引进帮扶资金1.37亿元,实施20多项产业扶贫项目,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签署120个协议,总投资569亿元。

  战鼓擂鸣,铿锵前行。阳光理应普照每个角落,幸福,每一个乌兰察布贫困人口也不能缺席!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乌兰察布市扶贫办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10版:特刊
   第11版:特刊
   第12版:特刊
   第13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4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5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6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7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8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9版:70周年珍藏版
   第02版:要闻
   第20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1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2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3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4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5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6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7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8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9版:70周年珍藏版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30版:70周年珍藏版
   第31版:70周年珍藏版
   第32版:70周年珍藏版
   第3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4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6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7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4版:要闻
   第4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6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7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5版:特刊
   第50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4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7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6版:特刊
   第6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6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7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7版:特刊
   第70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4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6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8版:特刊
   第8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8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8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84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9版:特刊
乌兰察布因地制宜探出3条脱贫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