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5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乌海:“魅力中国城”展开壮美发展新画卷

漠海边缘锁沙龙。石历增 摄
“12345”便民热线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强建国 摄
高端装备制造业崛起。石历增 摄
大型书法活动推动书法城建设。郭秀莲 摄
发达的现代商业。 石历增 摄
乌海滨河一景。 石厉增 摄
社区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石厉增 摄
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 石历增 摄
大漠湖城。 诺敏·何 摄
远眺乌海湖大桥。 石历增 摄
美丽乌海。 马世民 摄
  □海飚

  日前,乌海市成功入选央视大型城市文化旅游竞演节目——“魅力中国城”,经过比拼,成为自治区唯一一个在选城市,这是这座年轻的城市首次登上央视舞台,面向全国、全世界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因煤而建、缘煤而兴的乌海于1976年正式建市,建市41年以来,乌海市各族儿女砥砺奋进,昔日的“煤都”印象已被 “黄河明珠、沙漠绿洲、乌金之海、书法之城、赏石之城、葡萄之乡”6张新名片所取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乌海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深入践行自治区的各项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经济和城市转型,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牢牢守住三条底线,全市民生和社会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群众尽享改革发展实惠。

  “煤城”迈向“湖城”

  这几日,在乌海经济开发区低碳产业园,自治区治区重点项目——乌海洪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乙炔化工新工艺年产40万吨聚乙烯项目施工现场一派繁忙的建设景象。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总投资约117亿元,是国内首套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示范项目,实现了煤炭从原料到燃料的高效清洁利用,对于推动乌海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煤炭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大力实施“焦炭气化”战略,引导煤焦企业延伸发展LNG、甲醇、烯烃等下游产业链,实现煤焦生产加工基地向清洁能源生产和加工基地转变,这是这座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路径之一。与此同时,乌海市还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推动煤焦化工、氯碱化工两大支柱产业融合发展,并借助自治区新型科研机构和军民融合产业化中心,强化科技对主导产业的服务与支撑。

  传统产业在焕发生机,新兴产业也在异军突起。如今,东源科技、恒业成有机硅、陕汽新能源汽车等一大批优质企业相继落户乌海并建成投产。近年来,以精细化工、装备制造、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占该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逐年提高。据统计,该市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非煤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已由2010年的47.7%提高到了65.9%。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乌海市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项重要举措。

  同时,乌海市坚持继续走“生态、高效、特色、精品”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促进第一、二、三产业融合联动,加快建设沙漠葡萄酒生产中心、沙漠葡萄酒文化中心,全力打造中国·乌海沙漠原生态葡萄酒庄之都。

  依托境内的大山、大漠、大湖等旅游资源,乌海市积极推进城市转型,大力发展旅游业,努力打造中国西部区域旅游集散地和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打响“到沙漠去看海”旅游品牌,“中国书法城·乌海”城市名片影响力日益提升。

  乌海市积极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快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推动建设乌海到银川高速铁路,发挥沿黄沿线经济带节点城市比较优势,主动参与呼包银榆一体化发展战略,持续深化蒙宁陕甘毗邻地区合作发展,着力建设自治区向西向南开放窗口。积极打造自治区西部区域人才集聚中心、物流中心、重要的交通、金融中心和信息中心。

  城乡一体化

  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

  住上宽敞新房,走在平坦水泥路,出门有公交,村里有环卫,享受着与城里无差别的公共服务。如今在乌海市的农区大地,农区居民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而这一切离不开乌海市多年来的城乡一体化进程。

  早在2004年,乌海市就在自治区率先探索城乡一体化改革。10多年来,乌海市持之以恒地加大对农区的投入,广大农区不止是在住房、道路等硬件设施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区居民逐步在低保、社保、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也基本实现了待遇同城化。据统计,乌海市目前城镇化率高达94.62%,排名全国第四。

  在推进城市一体化进程中,乌海市完成危房改造6000多户,超过乌海整个农区1/3的人口告别了低矮、破旧的房屋,实现了渴望已久的安居梦。所有农区居民全部喝上了安全方便的自来水;所有农区基本构建起了外通内联的交通网络;所有行政村全部拥有独立的卫生室,并辐射覆盖全部村民小组,居民看病实现了普惠共享;农区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与城镇居民实现同等待遇,农区低保户和城市低保户实现同等标准。 全市近一半公交线路已延伸到周边村镇,农区环线实行免费乘坐。

  城乡一体化成为解决农区贫困人口难题的有效途径,乌海市不仅通过社保、就业等共享政策对贫困人口进行托底,而且,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将贫困人口拉进产业链中。通过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确立了股份合作、订单合同、流转聘用等5种利益联结模式。通过引入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引导葡萄产业、设施农业、休闲采摘、旅游观光等高效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基本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对老人、残疾人或家中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该市则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建立了政府牵线搭桥、企业定向下单的家庭手工作坊扶贫机制,为贫困户提供居家就业机会。而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生产经营能力、有金融服务需求的贫困户,该市通过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全面推行精准扶贫金融服务。

  七成财政蛋糕切向民生

  改善民生,不仅要有情系百姓的理念,更要有真金白银的投入。多年来,乌海市坚持“民生优先”理念,按照“高标准、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可持续”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压缩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加大对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 努力让市民更多地感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6年,乌海市每年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支出都占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七成以上。从做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民生工作,到实施扶贫攻坚、创业就业、百姓安居等重点民生工程……乌海市连续推出的一份份“民生套餐”让百姓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从2005年启动矿区沉陷区搬迁改造工程以来,在10余年的时间里,乌海市已有近2/3人口受益于保障房工程。在棚户区搬迁改造过程中,该市抓住“建得好、搬得顺、拆得掉、住得稳”4个关键环节,将矿区居民全部实施异地搬迁改造,将他们搬入交通便利、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设施完善的中心城区。依靠棚户区改造的持续推进,多年来,乌海市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近10万套,数万户居民搬入新居,享受着高品质的幸福生活。

  针对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就业困难群体,乌海市通过购买保洁、园林绿化等公益性岗位和由企业提供辅助性岗位进行就业“托底”安置。对有创业意愿的创业者实行普惠制创业培训,并推进创业担保贷款与创业培训互动的“1+3”创业扶持机制,扶持各类群体自主创业。探索建立“创客”等创新创业模式,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与此同时,该市的各项社会保障标准稳步提升,形成了制度全覆盖、城乡一体化、保障多层次的市级统筹全民医疗保险体系。职工和居民医保住院费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92%和74%,位居自治区前列。乌海市还实现了全市范围内小学到高中12年免费教育。实施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新改扩建标准化幼儿园23所,入园难问题有效缓解。乌海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管理规范、便民利民的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地处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交汇处的乌海市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全市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达60%。生态环境面临的困境一度成为制约乌海市发展的瓶颈。

  为彻底遏制扭转这一局面,乌海市历届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工作,下大力气、坚持不懈推进生态建设,将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民心工程来做。认真组织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四期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并陆续启动实施了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京藏高速公路、海勃湾区东山、海南区环城绿化等一批地方重点林业生态工程。

  据统计,仅“十二五”期间该市用于造林绿化的资金达40多亿多元,年均投入绿化资金近10亿元,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12%。巨大的投入换来的是乌海市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该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10年的34.5%提高到42.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9.7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7.5%。并实现了荒漠化面积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创造了“绿进沙退”的奇迹。乌海市还先后跻身“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与此同时,乌海市以前所未有的工作力度推进环境保护,打出一系列环保组合拳,进行了铁腕治污。该市采取最严格的措施,组织实施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焦化行业提标改造、矿区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区烟尘扬尘粉尘综合整治“四大工程”,出重拳治理大气污染。“十二五”期间,乌海市就投入大气污染治理资金84亿元。2016年,乌海市又计划组织实施了767个大气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同时,该市编制完成了《乌海及周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会同周边盟市一起深入推进乌海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此外,乌海市还从延长传统产业下游产业链入手,寻求从根本上治理大气污染。

  数据显示,2016年,乌海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共计275天,达标率为75.1%,较去年同期优良天数增加了47天;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等主要污染指标较2015年分别下降了11.1%、16.5%。2015年,乌海市中心城区优良天数为228天,比“十二五”之初的2011年增加了26天,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也分别呈下降趋势。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10版:特刊
   第11版:特刊
   第12版:特刊
   第13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4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5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6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7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8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9版:70周年珍藏版
   第02版:要闻
   第20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1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2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3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4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5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6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7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8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9版:70周年珍藏版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30版:70周年珍藏版
   第31版:70周年珍藏版
   第32版:70周年珍藏版
   第3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4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6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7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4版:要闻
   第4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6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7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5版:特刊
   第50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4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7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6版:特刊
   第6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6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7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7版:特刊
   第70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4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6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8版:特刊
   第8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8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8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84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9版:特刊
乌海:“魅力中国城”展开壮美发展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