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5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解码宜居宜业宜游乌兰察布

高铁快车运行在卓资境内十一苏木特大桥 。
察右前旗农民喝上放心水。
8月3日,呼张高铁乌兰察布至呼和浩特东段开通。
化德县城市供热管网改造。
拔地而起的保障性住房让众多低收入家庭彻底告别“蜗居”。张晓鹏 摄
观光旅游成为乌兰察布经济新的增长点。 于宝 摄
  □于澎

  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时代之问》中,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有海外媒体称,‘中国梦’,重新唤醒了一个国家的梦想能力,让整个民族找到了未来感。”

  把视野收缩到乌兰察布,曾几何时,一个所辖11个旗县市区中有8个国贫县的老少边穷地区,立地条件差、自然条件恶劣、资源禀赋差、经济基础底子薄,不禁让人疑惑,乌兰察布人梦想的着力点在哪里?

  改善生态环境是唯一出路。乌兰察布市从“十二五”起,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生态立市”战略,科学谋划,加大投入,生态环境极大改善,经济、社会、文化等事业也全面进步,“中国草原避暑之都”“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一批提升城市形象的国家级荣誉“落户”乌兰察布。这些成就让乌兰察布人的梦想有了强有力的着力点。与此同时,一个更高的追求出现在“梦想清单”里: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乌兰察布。由此,一场围绕提升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开帷幕:改造“三山两河”,推进“五城联创”,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七网”同建“七业”同兴……

  玄武岩上造园林 守住绿水青山

  清晨六点,集宁区居民刘斌从泉山小区出发,在白泉山上徒步一圈,完成他已经坚持两年的每日晨练。一路绿树环绕、空气清新,“就像是给肺洗了个澡,每天锻炼完身体特别舒服”,他告诉笔者。

  如今被称作“城市绿肺”的白泉山,几年前还是一片荒山。

  “飞沙走砾,黄土满天”,乌兰察布市园林局总工程师林琪这样形容当时的乌兰察布。

  而在乌兰察布植树造绿,要比其他地方困难得多。

  乌兰察布地表结构特殊,全市地下玄武岩覆盖面积大、岩层深厚。想要在玄武岩上造园林,难度可想而知。就拿白泉山来说,山上石厚土薄,石多土少,往年是年年种树年年死。

  难道乌兰察布就栽不活这棵树?可是全市人民的绿色梦想在期待着,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的任务在呼唤着。

  一条不同以往的全新思路诞生:挖坑覆土。

  在白泉山改造建设工程中,为保证苗木成活,采用了挖大坑覆土的栽植方式。林琪表示:“树苗两米高,树坑也要挖到2米的深度,浅土底下都是岩石,得通过炮锤、挖掘机机械操作,然后把土回填栽树,再进行浇水灌溉。”

  经过几年改造,如今的白泉山已经是一个集十大景区、十八个景点于一体的开放式综合公园,成为展示城市历史文脉,弘扬特色文化的独特城市园林景观。

  除白泉山外,目前全市以老虎山公园、卓资县九曲山公园、凉城县拓跋珪公园、兴和县黄花梁公园等为代表的兼具生态、观赏、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公园达到73个,面积2431.2万平方米。

  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人们曾认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化德县。

  位于乌兰察布市后山地区的化德县,长期以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不科学的传统生产方式,过度垦荒、超载放牧,生态环境处于荒漠化、沙漠化边缘。“种树树不活,植草草枯黄”是以前这片土地的真实写照。

  基于此,2012年以来,化德县全县干部群众展开了与恶劣环境作斗争,大力实施了“大地增绿、地表增水”工程。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4.52%,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6.1%,分别比“十一五”末提高5和10个百分点;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1.3平方米,比“十一五”末增长5倍。今年,被纳入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从白泉山和化德县生态环境的巨变,或许可以一窥近年来乌兰察布生态建设取得的成就。

  乌兰察布市林业局副局长张树晓介绍,2011年开始,乌兰察布市掀起了继“进退还”战略、京津风沙源项目实施之后的又一次生态建设高峰期,在完成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基础上,大力度实施通道绿化、城镇及周边绿化、村屯和工业物流园区绿化以及推进义务植树基地建设,到2016年,全市投入林业生态资金达236亿多元,完成生态建设任务642万亩。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市城镇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671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达到7402万平方米,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2.45%、35.77%和19.8平方米。中心城区、丰镇市、卓资县、化德县、商都县、兴和县、凉城县7个市县成功创建“自治区园林城市”和“自治区园林县城”。

  2016年,乌兰察布市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今年,乌兰察布又提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

  多年的努力,让乌兰察布终于拥有了最宝贵的资源:绿水青山。并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片土地上正在成为现实。“生态红利”释放,越来越多的企业、项目落户乌兰察布,林下经济成为发展新引擎,观光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绿被子”如何转化成“钱袋子”?

  2015年,投资600余万元的内蒙古梅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万亩黑枸杞生态示范基地项目在化德县落户,利用荒山荒坡、退耕还林地以及部分盐碱沙化地种植黑枸杞500多亩,成苗25万株。据测算,丰产期黑枸杞亩产干果可达10公斤,除去人工及苗木前期投入费用,亩均纯收入可达6000多元,种植效益是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5至8倍。去年,该基地和化德县艳阳天农民专业合作社被批为服务精准扶贫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特殊产业示范基地。

  治理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为发展生态旅游打下了基础:“三山两河”成为乌兰察布的新地标,辉腾锡勒草原、苏木山等景区接待游客数量逐年增长。据统计,全市年接待游客由2011年的410万人次增加到2016年的1420万人次。“十二五”期间全市接待各类游客达到396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将达330亿元以上,相比“十一五”期间分别增长3倍以上。

  基础设施升级 补齐城乡建设短板

  搬新居以前,刘彩霞居住在集宁区桥西小树林公园附近80年代建设的老平房里,“冬天自来水管被冻住,吃水得人工运,而且前面建起一座28层的高楼,采光不好,手机也经常没信号。”

  在集宁区南沙河治理工程中,刘彩霞家的平房被列入棚户区改造工程。她告诉笔者,4月25日领到一套位于桥西朝阳新村小区96平方米的房子,到7月底,一家三口已经搬进了装修好的新家。

  刘彩霞的居住环境改善,得益于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大力实施的棚户区改造工程。与此同时,美丽乡村的建设也让广大农牧民过上了好日子。

  盛夏,走进卓资县梨花镇壕赖村,一条宽阔的水泥路直通村北山前,路两边一排排砖瓦房整齐排列,居住区、观光采摘区、休闲娱乐区泾渭分明,让人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10年前,这里还是荒地,石头遍布,种啥都不长。”81岁村民刘五福说。

  谁曾想到,刘五福老人口中“满是荒地、石头遍布”的壕赖村不仅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样板。壕赖联合党支部书记乔屹基表示,从今年6月份进入旅游旺季到现在,已经接待游客4万多人次,收入达到100多万元。

  “街巷硬化惠百家,出门不用踩泥巴”“生活垃圾常清理,环境维护靠大家”“小病不用出村外,卫生室里有关爱”“生活富裕环境好,活动场所不可少,农闲娱乐常健身,文明生活新农村”……农牧民自编的唱词,道出了近年来乌兰察布农村基础设施的变化。

  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6年,乌兰察布市共实施棚户区改造160864套,完成投资256亿元;2011年至2016年,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88498户,相较任务目标超出13847户。乌兰察布人正在进行着一次居住环境的全面升级。

  居住环境改善了,出行也方便了。 

  2016年4月25日,乌兰察布人圆了蓝天梦。在西安做生意的李明切实感受到了距离被“压缩”的感觉。清明小长假前夕,他前往西安,以前坐火车需要10个多小时,这次乘坐飞机只花了1小时30分钟。

  8月3日,又一喜讯传来,呼张高铁客运专线呼和浩特东至乌兰察布段开通运营,乌兰察布步入了高铁时代。

  目前,乌兰察布形成了铁路、公路、民航互为支撑的多元立体交通体系。6条铁路贯穿境内,并成为中欧班列节点城市;公路打通断头路、出口路、出区路,实现“六纵十二横十二联网”高等级公路网络布局;机场开通10条航线,通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深圳、杭州等17个城市。

  乌兰察布市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郝玉根介绍,今年乌兰察布安排交通重点建设项目34项(续建14项,新建20项),公路建设规模1987公里,全市嘎查村通沥青水泥路通畅率将达到100%。

  “乌兰察布现在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配套设施都有,还在建游泳馆、网球馆、科技馆,一点也不比大城市差。”坚持每天去图书馆读书的市民郝树林告诉笔者。近年来,一大批重点市政、公益设施和城乡基础设施等工程的实施,使乌兰察布城乡面貌、形象、品位得到显著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产业

  打造智慧型城市

  集宁区景泰花园小区的智能储物柜刚安装好不久,小区居民郭兴平就抢先体验了一把。白天上班不在家,快递员把他的快递放在智能储物柜里,郭兴平的手机就收到了一条验证信息,晚上回到小区只需输入验证码,就能取到快递。郭兴平说,“智慧小区建设让生活比以前方便很多,购物、进出小区等很多服务只需一张卡就可以办到。”

  智慧小区的设备还包括智能充电桩、自助洗车机、单元门口机、自主售卖机等。

  据介绍,乌兰察布建设的智慧小区,一方面通过12345市民服务热线,整合各相关单位的服务热线和信息资源,打造“一号通”非紧急求助服务平台;另一方面通过“推送宝”云平台,为业主实现帮扶呼叫不离床、不满投诉不离床、居家维修不离床、控制家电不离床等9不离家服务。项目方介绍,在社区推广智慧社区项目,可以使城市叠加效率达到100倍,小区运行效率提升35倍。目前,“智慧小区”项目方已在集宁区选择10个小区开展样板工程,并将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覆盖。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将云计算、大数据产业作为大力引进和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显著提高。

  随着投资环境软硬环境的改善,乌兰察布备受投资者青睐。乌兰察布华唐德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史培升说:“我们企业从5月3日开始运营,当地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企业运行正常,目前我们正在准备比呼叫业务更高一级的VR、GIS、BIM等业务,随着高铁开通,这里马上进入首都一小时经济圈,这是个机遇,目前我们已与北京多家企业进行洽谈了。”目前,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及津冀签约项目33项,协议投资158.64亿元。

  (本版图片均由乌兰察布市委宣传部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特刊
   第06版:特刊
   第07版:特刊
   第08版:特刊
   第09版:特刊
   第10版:特刊
   第11版:特刊
   第12版:特刊
   第13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4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5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6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7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8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9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0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1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2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3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4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5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6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7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8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9版:70周年珍藏版
   第30版:70周年珍藏版
   第31版:70周年珍藏版
   第32版:70周年珍藏版
   第3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4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6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7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6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7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0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4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7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6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7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0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4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6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8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8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8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84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解码宜居宜业宜游乌兰察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