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6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承红色基因 引领绿色发展
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懈奋斗

——全力建设红色兴安生态兴安活力兴安健康兴安幸福兴安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基本形成了集铁路、公路、航空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图为,乌兰浩特市城市北出口。王永生 摄
归流河景观带。毕力格 摄
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基础地位持续巩固,全盟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00亿斤以上,是复建之初的11.6倍。 廖彤 摄
如梦仙境五角枫。 包天鹰 摄
五一大会旧址。毕力格 摄
70年来,全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图为,塞外明珠阿尔山。 毕力格 摄
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 马建荃 摄
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 王永生 摄
6个旗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行列,电商企业发展到2500余家。图为,突泉县电子商务线下展厅 。 张阳 摄
乌兰牧骑宫、盟图书馆和科技馆项目建成投入使用,盟体育馆免费向社会开放,“一馆三址”完成改造提升,广大群众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增强。 王永生 摄
全区首条跨区域动车组——乌兰浩特至白城快速铁路建成通车,兴安革命老区迈入动车时代,进京时间缩短至10个小时。王永生 摄
兴安盟成为全国第四个、内蒙古唯一一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盟,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耿学军 摄
文化旅游产业红红火火。 贾启东 摄
近年来,兴安盟加快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兴安盟被整体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行列。图为,苍翠环抱的成吉思汗庙。 朱浩宇 摄
  ◎中共兴安盟委书记张恩惠 兴安盟行政公署盟长奇巴图

  1947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政权——内蒙古自治政府在乌兰浩特宣告成立。7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勤劳、勇敢、智慧的兴安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团结一心、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攻坚克难,共同开创了兴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的崭新局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盟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自觉地贯彻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部署要求,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一往无前,创造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光辉业绩,谱写了兴安历史发展的恢宏篇章。

  70年来,全盟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兴安盟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心无旁骛谋发展,不断夯实富民强盟的物质基础。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第一站就来到兴安盟,这是兴安历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为革命老区的繁荣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注入了强大动力。在历届班子打下的良好工作基础上,盟委行署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苦干实干、开拓进取,全盟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2016年全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22.5亿元,是1980年盟复建之初的32倍;地方财政总收入突破60亿元,是复建之初的541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比由复建初期的57.5:23:19.5演进为24:39.7:36.3,以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新格局初步形成。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基础地位持续巩固,全盟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00亿斤以上,是复建之初的11.6倍;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到1318万头只,比复建之初增加528万头只,畜牧业占大农业比重提高到48%;“三品一标”农畜产品240个,绿色有机优质农畜产品畅销国内外,兴安盟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工业主导作用不断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25家,实现增加值147.8亿元;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7.8%,比复建初期提高25.3个百分点;节能环保、高端装备、蒙中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农畜产品加工、卷烟、冶金等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总投资145亿元的博源、乌兰两个化肥项目年内投料试车,总投资69亿元的蒙能2×66万千瓦和京科1×35万千瓦电厂项目加快推进,总投资70亿元的蒙羊千万只肉羊和华西希望300万头生猪精深加工项目进展顺利,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服务业蓬勃健康发展,商贸物流、电子商务、普惠金融、全域旅游业日益繁荣,全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30.6亿元,是盟复建之初的98倍;6个旗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行列,电商企业达到2500余家;银行各项存、贷款余额达到575.8亿元、645.1亿元,分别是复建初期的544.2倍、209.4倍;加快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兴安盟被整体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行列,阿尔山——柴河旅游景区晋升为国家5A级景区,阿尔山国家地质公园晋级世界地质公园,阿尔山旅游迅速火了起来,带动全盟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 现代服务业成为全盟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重点产业和先导产业。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任务扎实推进,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内蒙古先行先试的三项重点改革任务取得明显成效;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阿尔山口岸基础设施和核心能力建设不断加强,与蒙古国的经贸文化交流持续深化,连续承办三届中蒙绿博会,积极参与乌兰巴托·中国内蒙古商品展览会,向北开放取得重大突破。

  70年来,全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兴安盟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近年来,我们持续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特别是围绕还欠账、补短板、破瓶颈,集中力量推进基础设施“七网”同建,服务保障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2016年全盟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10.8亿元,是复建初期的3196.2倍,年均增长25.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基本形成了集铁路、公路、航空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两伊铁路、锡乌铁路投入运营,全区首条跨区域动车组——长春至白城至乌兰浩特快速铁路建成通车,兴安革命老区迈入动车时代,进京时间缩短至10个小时;乌白高速、乌新高速等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全盟公路总里程达到1.3万公里,是盟复建之初的5.1倍;乌兰浩特机场完成改扩建工程,阿尔山机场改扩建工程通过评审,4个通用机场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区内外航线拓展到23条,民航旅客吞吐量突破67万人次。国家“十三五”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投资252亿元的引绰济辽文得根水利枢纽项目即将开工建设,乌布林水库获自治区核准,绰勒水库下游灌区加快建设,水资源优势加快向发展优势、经济优势转变。伊兴乌科等5个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快推进,右中2×66万千瓦电厂项目纳入扎鲁特至山东青州特高压外送通道配套支撑项目,彻底解决了全盟电力孤岛运行风险。城市布局不断优化,城乡综合配套功能日趋完善,互联网宽带普及率超过50%,电信光纤改造全部完成,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33.1%,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92.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三地联动、五城同创”深入开展,“一山两河”生态景观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城区绿化呈现出“三季有花、四季见绿、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的良好效果,乌兰浩特和各旗县市城关镇承载能力和宜居指数不断提升。2016年,全盟城镇化率达47.4%,比复建初期提高近25个百分点。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全面加强,嘎查村建起了标准化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便民连锁超市,农牧民住上了砖瓦房、走上了水泥路、喝上了干净水,农村牧区整体面貌和农牧民生产生活环境焕然一新。特别是从民俗、文化、生态、地域等特点出发,科学谋划、精心打造了义勒力特、哈拉沁、满族屯、三合等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不断创新农村治理机制,加快农村牧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配套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保护农村生态和充分挖掘乡村特色文化,集中力量建设天蓝水清、创业增收、宜居宜业、幸福和谐的美丽乡村。

  70年来,全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不断改善

  民心所望,就是施政所向。盟委行署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扎实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各族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发展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全面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全盟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45.3万人减少到2016年底的8.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41%下降到7.3%,兴安盟正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向脱贫攻坚发起总攻。公共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基础教育普及率逐年提高,民族教育、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较快发展,全盟各级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7609张、卫生技术人员9674人,分别是盟复建之初的1.9倍和3.3倍,兴安盟人民医院成功晋级“三级甲等”行列。城乡就业保障能力切实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稳控在4%以内,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279元、8533元,分别比盟复建初期增长57.5倍和95.3倍,人民生活正在向着全面小康目标大步迈进。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基本养老、失业、生育、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2.5万人、9万人、12.7万人、13.2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0万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到97万人、参合率达99%,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覆盖贫困人口14.7万人,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城乡群众居住条件大为改善,2008年以来改造城市棚户区和农村牧区危房17.7万户、652.6万平方米,受益群众超过45万人,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8.9平方米、28.6平方米以上,一大批住房困难家庭圆了安居梦。启动实施以老年人优待为重点的政策暖心工程,从免收公立医院挂号费、免费乘坐公交车等8个方面为广大老年人提供就医、出行等生活服务便利。乌兰牧骑宫、盟图书馆和科技馆项目建成投入使用,盟体育馆免费向社会开放,“一馆三址”完成改造提升,广大群众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增强。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森林覆被率和草原植被盖度分别达到32%和42%,万元GDP能耗较2005年下降37.5%,兴安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的愿景得以实现。特别是阿尔山市成为全国首个进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的县级市,实现了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绿水青山正在成为支撑老区发展和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

  70年来,全盟各民族和睦相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兴安盟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由蒙、汉、朝鲜、回等38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盟各族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望相助”的殷切嘱托,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坚持和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始终保持了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主人翁姿态积极参与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努力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大力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去年,兴安盟创建成为自治区唯一一个被国家命名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盟,今年6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验交流现场会在兴安盟成功召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深深扎根各族人民心中,民族大团结旗帜在兴安大地高高飘扬。扎实推进法治兴安建设,深入实施“平安创建”工程,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治安网格化管理和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刑事案件发案率连年下降,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和专项整治力度,为全盟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

  70年来,全盟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引领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

  兴安盟委始终把抓好党的建设作为最大政绩,切实将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推动管党治党从宽松软全面走向严紧硬。突出抓好思想政治建设,结合开展党内集中教育和经常性教育,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农村牧区组织、干部、队伍、经费“四个保障”,实施街道社区素质提升、基础保障、组织覆盖、党建创新“四项工程”, 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全盟涌现出扎旗好力保镇党委、乌兰浩特市铁西街钢花社区党委、科右前旗科尔沁镇兴科社区党委等一批全国全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着眼事业发展需要,坚持人岗相适、精准用人,切实把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合理使用起来,一大批工作业绩优、群众口碑好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树立了以业绩论英雄、以贡献排座次的鲜明导向。在全区率先出台《关于鼓励干部干事创业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的实施意见》,旗帜鲜明地鼓励支持干部干事创业,有力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持续加强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自治区28条配套规定,持续用力正风肃纪,旗帜鲜明惩治腐败,扎实推进中央、自治区党委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充分发挥巡察利剑作用,广大干部群众切身感受到了作风在抓、腐败在查、风气在变。严格落实党管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加强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强化对互联网等媒体管理,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确保了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扎实推进,使全盟各级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兴安盟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切体会到:要实现地区繁荣发展和团结稳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维护祖国统一,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当前,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进一步增强忠诚核心、维护核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力抓好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传承红色基因、引领绿色发展,全力建设红色兴安、生态兴安、活力兴安、健康兴安、幸福兴安,确保与全区、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全力建设红色兴安生态兴安活力兴安健康兴安幸福兴安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10版:特刊
   第11版:特刊
   第12版:特刊
   第13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4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5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6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7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8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9版:70周年珍藏版
   第02版:要闻
   第20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1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2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3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4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5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6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7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8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9版:70周年珍藏版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30版:70周年珍藏版
   第31版:70周年珍藏版
   第32版:70周年珍藏版
   第3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4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6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7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4版:要闻
   第4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6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7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5版:特刊
   第50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4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7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6版:特刊
   第6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6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7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7版:特刊
   第70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4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6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8版:特刊
   第8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8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8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84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9版:特刊
传承红色基因 引领绿色发展 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