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家的孩子 草原的儿子

查干朝鲁 (中)在为社区工作者进行法律培训。
从小帮家里干活,查干朝鲁(右)对牧区的生产生活再熟悉不过了。直到今天,他还是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牧业劳动。
查干朝鲁又来看望若力玛吉德舅妈了。
  ◎文/图 本报记者 金泉

  他是上海孤儿,在草原的怀抱里长大;他蒙古语、汉语兼通,是牧民的知心人;他工作认真,是领导眼中的好助手;他以身作则,是同事们学习的榜样。他在平凡的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辛勤工作,扎根草原30载,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报答这片草原。他就是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以下简称“达茂旗”)一位普通的基层干部——查干朝鲁。

  1959年末开始,中华大地经历了罕见的自然灾害,上海、江苏等地的一些孤儿院因为粮食匮乏而陷入了困境。从1960年到1963年,在时任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同志的不懈努力下,内蒙古各地先后接纳了3000名上海孤儿,并送到牧民家里寄养。

  据当地的老人们讲,达茂旗接受了38名上海孤儿,体弱多病的查干朝鲁是最后一个被收养的。查干朝鲁这个名字,也是他在乌兰察布医院收留观察时,医院的蒙古族阿姨给他起的。最后,查干朝鲁和萨仁其其格2名上海孤儿,被原都荣敖包苏木乌兰察布嘎查牧民朝克图和道丽格尔夫妇接回到自家的蒙古包。朝克图夫妇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精心照料这两个孩子,教他们说蒙古语、骑马、打猎,还供他们上学。

  1984年冬天,21岁的查干朝鲁学成归来,踌躇满志地走进了都荣敖包苏木政府的院子,时任苏木党委书记拉西接受了他。“在他们这一批10多个年轻人中,查干朝鲁是非常突出的。他最大的特点是机灵好学、踏实肯干、上进心很强。从现在来看,我当时没有看走眼!”多年后,当年的领导拉西依然这样评价他。

  就这样,查干朝鲁从政府秘书干起,后来成为了都荣敖包苏木副苏木达、满都拉苏木党委副书记、查干淖尔苏木苏木达、党委书记,再到达茂旗政法委副书记、达茂旗司法局机关党支部书记。34年的基层工作,查干朝鲁一路走来,脚步扎实而坚定。

  工作之初,语言是摆在查干朝鲁面前最大的障碍。从小在牧区长大的他,为了把汉语学好,白天做会议记录,遇到不会写的汉字,就先用拼音标上或者用蒙古语写上,晚上下班后,再用字典一个一个查。这样下来,不仅汉语水平进步得快,查干朝鲁的业务水平也突飞猛进。由于工作认真、积极上进,工作3年后,查干朝鲁就被推荐入党。

  “解决群众问题,首先要做到态度端正,我们代表的是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只有让老百姓看到政府解决问题的态度,才能让他们从内心消除抵触情绪。”这是查干朝鲁工作笔记中的一句话,也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熟悉查干朝鲁的人都说,当地老乡遇到什么问题,事无巨细第一个想到的人总是查干朝鲁,而他也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替群众解决困难。直到查干朝鲁调到旗里工作多年后,仍有老乡找他帮忙,只要是不违反原则的事,他总是爽快地一口答应。老乡们总是亲切地称呼他“查干”或者“老查”。

  1996年,刚到满都拉苏木工作的时候,身为牧民的查干朝鲁意识到,要想做好牧业税收工作,就要与牧民群众打好交道,前提是要跟他们交朋友。于是,1辆摩托车、1件大皮袄,他一走就是半个月,住在牧民家,吃在牧民家。在充分取得牧民的信任后,税收工作顺利完成。

  1999年,在查干朝鲁任查干淖尔苏木党委书记期间,遇到的第一个棘手难题,就是如何让80万亩草场上的50多户牧民向产业园区移民。一次次群众大会,一次次讲解政策,取得的效果却微乎其微。怎么办?查干朝鲁想到了示范带动的办法。他积极动员牧民党员,让他们再去动员其他牧民群众。这个办法果然奏效,大部分牧民同意转移,但仍然有个别“钉子户”。查干朝鲁根据当年征收牧业税的经验,一次次到牧民家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做思想工作。最终,他一户不落地完成了任务。

  查干朝鲁在达茂旗政法委任职的10年中,按照包头市平安建设创建的总体要求,结合达茂旗实际,深入推进“平安达茂”建设,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平安建设创建工程。在1.87万平方公里的达茂草原上织起了一张安全保护网。

  2015年,查干朝鲁调入达茂旗司法局工作。面对众多新问题,他依然心系基层百姓,将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入到基层,使基层司法工作更具战斗力。

  有人曾问过查干朝鲁,有没有想过回到上海,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他回答道:“我虽然是上海孤儿,但草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草原有我的养父养母,还有很多视我为至亲的阿爸阿妈。我是国家的孩子,更是草原的儿子!”

  “党是母亲,祖国是家园,草原是摇篮,我将用毕生的能量报答这片草原,报答草原上的人民。”查干朝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记者手记】

  在采访前,查干朝鲁的故事已经听了很多,有一种亲往寻访的冲动。清瘦、干练、其貌不扬,这是查干朝鲁给人的第一印象。接受采访时,他的汉语有着浓浓的地方口音,蒙古语讲起来非常标准,怎么看都是一个地道的蒙古族老乡,很难将他与曾经的上海孤儿联系起来。

  跟着查干朝鲁下乡普法的那一天,草原出现了异常罕见的沙尘天气,路边的碎石不停敲打着车窗。他熟练地开着车,丝毫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为草原的路他再熟悉不过了,他在草原已经工作20多年。

  身为一个汉族孤儿,查干朝鲁从小生长在蒙古包里,草原和蒙古族阿爸阿妈养育他长大成人。参加工作以后,他毅然决然扎根草原,竭尽全力服务这片草原上的人民。如今,查干朝鲁和达茂旗草原上的各族同胞亲如一家、血脉交融,很多群众遇到急事、难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查干朝鲁,查干朝鲁总是想方设法第一时间为他们出面协调、解决。查干朝鲁说:“我要用一生的爱和热情工作回报养育我的这片草原!”他没有忘记自己的誓言。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10版:特刊
   第11版:特刊
   第12版:特刊
   第13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4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5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6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7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8版:70周年珍藏版
   第19版:70周年珍藏版
   第02版:要闻
   第20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1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2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3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4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5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6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7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8版:70周年珍藏版
   第29版:70周年珍藏版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30版:70周年珍藏版
   第31版:70周年珍藏版
   第32版:70周年珍藏版
   第3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4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6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7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3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4版:要闻
   第4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6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7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4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5版:特刊
   第50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4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7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5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6版:特刊
   第6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6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7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6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7版:特刊
   第70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4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5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6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79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8版:特刊
   第8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82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83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84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9版:特刊
医者仁心 爱洒草原
国家的孩子 草原的儿子